【改革开放四十年】砥砺前行 科研创新 海装人不断助力海洋强国梦

2018年12月12日 09:42:3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海装人不断砥砺前行、科研创新,一大批如蛟龙号、海洋石油981等“国之重器”纷纷亮眼世界。江苏科技大学海装科研人蒋志勇,就是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人。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而海洋里的天然气储量占世界储量的一半,我国在东海、渤海、南海海域都已建有天然气钻井平台,在装运过程中,天然气需要经过液化,将气体转换成液体再进行运输,这一转化装置叫做LNG紧凑高效气化器。2014年,江苏科技大学成立海洋装备研究院,瞄准海洋运输、海洋开发、海洋安全、海洋科考、海洋装备制造技术五大领域,致力于开展重大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移,蒋志勇首选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研究开发国产的LNG紧凑高效气化器,2015年蒋志勇团队发现,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在LNG气化器的结构设计上进行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蒋志勇表示:“随着我们深入的研究,发现通过3D打印的方法,还可以在它的流道设计方面,特别是针对这种超临界这种高压低温的流体的换热过程的理论方面做一些突破,后来我们设计了第二代第三代产品,我们在实验室完成实验以后,它的指标就远远地超过了国外的产品,最关键的一个指标,换热效率比它提高了40%。”

  在蒋志勇团队研发的印刷版式LNG气化器中,核心专利就达50多项,近日,该科研成果正式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蒋志勇告诉记者:“我们是换道超车,我们要赶超国外,我们跟在他后面以前叫弯道超车,碰到弯道你才能超车,要没弯道呢?你永远都超不了车,我们另外走一条路,和他并行的路,换一条路,一条全新的路,换条全新的路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我们自主产权的技术知识方法,有自己的理论。”

  蒋志勇1977年就读于江苏科技大学的前身,新中国第一所造船学校镇江船舶工业学校船体制造专业,后留校任教,见证了中国海洋装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蒋志勇回忆起当年的工作情景时说:“四十年前,正好我在镇江这边在学校里,学校当时有一个实习工厂造了两条船,一条是20几米的拖轮、一条是千吨的沿海油轮,当时在国内算是比较大的了,不是第一艘也是第一批,当时国内最大的油轮了,现在我们油轮造多大呢?30万吨,增加了100倍,体量上都是上百倍增加,技术难度上就是几个数量级了。”

  四十年里,蒋志勇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近40个,学校参与研制的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是我国第一座能在3000米以下作业的深水半潜平台,可以实现在全球70%海洋进行作业,该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参与研制的“蛟龙号”探测器,可以探明7000米深海底的情况。蒋志勇表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这个行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那我们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为了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蒋志勇带领团队主动对接国家海洋战略部署和地方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目标,聚集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瞄准高端科研任务和产品,整合协同社会资源开展专题攻关,研发出一系列海洋装备新产品。对于未来,蒋志勇更是充满了期待:“我们的愿望就是在不远的将来,能在海洋上看到一个非常好的非常舒适的人类的生活空间,进一步提供一个安静、美好、环保的环境。”

  更多详细报道,敬请关注12月11日江苏教育频道21:30分播出的江苏教育新闻!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蒋海涛 编辑/国正)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