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为解读南京大屠杀打开一扇独特视窗,了解一下

2018年12月09日 07:15:42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是一本修复国族历史记忆的书,它把视线对准了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事件,为解读“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打开一扇独特视窗。第五个国家公祭日临近,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追思同胞、铭记历史。12月8日下午,文学博士、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胡春毅带着自己的新书《国族记忆》来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与大家分享了写作这本书的心路历程以及对这段国家记忆乃至人类记忆的思考,并向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家属赠书。

  据了解,70年代出生的胡春毅是黑龙江讷河人,现供职于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主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其中一项即“一九三七年南京陷落的文学书写研究”。

  眼前这本红底白字的书籍《国族记忆1937年南京陷落的文学书写》就是胡春毅七年来的心血之作。这本书聚焦1937年南京陷落、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辅以国外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分析相关文本和解读文学现象,从文学思潮的渊源流变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联动处着手,实现从文学文本到社会历史语境的文化突围,追踪文化民族主义或族群想象等现实议题,进而探询文学表达背后的文化语境与历史真相。“原本计划以60多个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这个数字扩大到了200多个。”

  “2009年我第一次来南京旅游,在南京的一周时间里竟然没有去江东门纪念馆参观,现在想起来都有点不可思议。”因此,“我为什么没有铭记南京大屠杀”不仅成了胡春毅日后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他博士论文选题的由来。胡春毅2009年考入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春天确定了论文选题“1937年南京陷落的文学书写研究”,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胡春毅坦言自己也像华裔作家张纯如一样经受过痛苦折磨,“我佩服她的勇气和毅力,也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理解了她曾经的感受”。

  胡春毅介绍说,从1937年到现在的81年里,除了国内的作家,许多国外的作者处于不尽相同的国家、民族的立场上,共同聚焦了这一重大题材,如日本、欧美作者,尤其是华人华裔作家,那是一次次十分难得,甚至是不期而遇的精神遭遇战,“在这场精神之战里,能看到世界层面上不同文学作者的叙事内容、创作倾向、书写水平和精神脉络,能够把握到这种书写‘勾勒出所论时代的历史想象的深层结构’”。胡春毅说,1937年的南京陷落、南京大屠杀已不单纯是文学审视的对象,思考它就是思考全人类的创伤、遗忘、人性本质等问题。

  正如胡春毅所言,南京大屠杀过去的80多年里,纵观国内外,聚焦这一历史惨痛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卫星在现场表示,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题材,文学表达必须有底线,“因为现在还有很多日本人否定南京大屠杀,所以文学作品中可以有加工成分,但是对于南京大屠杀中重要的事件不能有任何夸张和虚构。”王卫星说,作为“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很多人尤其是欧美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虽然南京大屠杀档案在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但这仅仅只是第一步,它要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只有每个人都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