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创新开放合作,推动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政策。(12月7日 《人民日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筑牢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极大迸发,成绩显著。当前,站在新的起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逼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乘势而上,一鼓作气,持续深化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引领力,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决定了科技创新必须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面向现代化建设。要找准经济发展的“短板”,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新动能;要把握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并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要完善创新机制,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渠道,促进科技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要大力发展创新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大中小企业、线上线下融通创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双创”上水平,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空前高涨。虽然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突出,但离科学家的期待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距离。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本着尊重规律,尊重科研人员的原则,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更大力度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科研项目评价、科研人员激励。同时,要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不让科研机构和人员在后顾之忧中畏首畏尾,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加强科学精神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研人员厚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学精神。而厚植科学精神,既源于科研人员的初心坚守,也源于社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尊重和支持。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更大限度汇聚社会对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尊重和支持,激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激励青年人勇立创新创造浪潮。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严肃查处违背科研道德和伦理的不端行为,铲除急功近利、不劳而获的土壤,营造追求卓越、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让更广大科研人员可以坚守初心,脚踏实地搞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深化改革,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定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