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思|章剑华:研究江南传统文化,是为构建当代新文化

2018年12月06日 16:43:2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关于江南文化,我也发个言

章 剑 华

(作者章剑华,国家一级艺术监督,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文联主席。)

  刚刚在无锡闭幕的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办得极为成功。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纵论江南文化,有见解、有新意、有深度,让我大开眼界,深受启迪。我作为江南人,也曾对江南文化、江苏文化做过一点研究,这里就凑个热闹,作个网上发言,谈点肤浅的认识。

  江南,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而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具有伸缩性、变动性的地域概念。古时一般是指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如今则包括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

  江南,既是地理上的概念,也是文化上的概念。江南文化较之于中原文化,时间上要晚一些,所以,很难说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但江南文化后来居上,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着自己的明显特色:

  刚柔相济

  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这是江苏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吴国的“吴”字,就是从“鱼”字演变过来的。江苏文化就是水文化。水最温柔,也最有力量。正所谓:“温柔似水”“水滴石穿”。在水的孕育下,江苏人的性格,江苏文化的性格,就是刚柔相济,能文能武、吴韵汉风。网上曾经有个热词,叫“洪荒之力”,“洪荒”出自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传说天地初开之时,曾经有过一次大洪水,几乎毁灭了整个世界,形容水的力量之强大。我们江苏人就是有“水”的性格、水的力量,既温和,又坚强。

  内外交融

  江苏历史上有四次重大的南北文化交融:第一次是“泰伯奔吴”,第二次是晋代“永嘉之乱”,第三次是唐代的“安史之乱”,第四次是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历史上的大动乱,北方人往南方跑,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当然,也有江苏往外迁徙的。如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把南京人送到云南一带,现在云南还有南京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讲的是南京话,保持的是南京的风俗。南北文化的交融,使江苏文化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诗情画意

  一说到江南,人们都会想到白居易的一首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由于江南自然风光好,人文底蕴厚,加之经济富庶,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来此吟诗作画,留下许多名篇与佳作。如苏东坡晚年到了江南水乡宜兴,爱上了这里的山水景色和人文环境,想在这里终老,便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识溪山好。”江南不仅有诗情画意,还出大家、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江苏传统文化成果时说:“江苏自古文化底蕴深厚,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汉赋、顾恺之的《画论》、祖冲之的“祖率”、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冯梦龙的‘三言’、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都与江苏有关。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代东林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朱自清的‘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等等,至今给人以深刻启示。”

  儒商同道

  中国历史文化当中有一个传统,就是重农抑商。而在江苏的文化当中,却又有“义利相容、经商求富”的精神。历史上江苏工商业一直比较发达。古代范蠡称为“商圣”,他在协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带着西施泛舟太湖,在江南一带,经商成为巨富。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源地就在江苏,有一批既是大文人又是大商人,如:张骞、薛福成、荣德生等。

  江南传统文脉延续至今。其水性文化特质使江南人、江苏人既有温文尔雅的一面,又有坚忍不拔的一面。改革开放中的“四千四万精神”“三创三先精神”,与水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江南有南北融合的历史,有内外交流的传统。这就孕育了江苏人的开放意识,进而形成了如今的对外开放前沿与外向型经济的格局。江南文化中的“义利相容,经商求富”精神进入了江南人的血液之中,无论是文人官员还是百姓,都重视经济。这是江苏自古到今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端于江南。我省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经济奇迹,正是江苏传统文化精神在新时期激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找到它与当代的关联性,进一步弘扬它,并将它转为新的文化基因,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进而推动经济社会人文的新发展。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