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不惑】之“农村改革的江苏强音”

2018年12月05日 11:05:0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这是一个国家在前行的路上,边走边说的故事。

  那些人,在长天大地、远山沧海间,远征跋涉,不休不止。

  这是一个民族在复兴的征途中,且行且吟的诗篇。

  那些人,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抒写崭新时代华章。

  江苏新闻广播、我苏网敬改革开放40年人物访谈——《行者不惑


  《行者不惑》之“农村改革的江苏强音” 

  【人物简介】

  诸记录,现任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先后在省委农工部、省委农工办工作长达三十多年,参与了我省多项重大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实施,是江苏农村改革的重要见证人。

  以下是访谈实录:

访谈音频↑↑

  主持人:大家好!您现在收听收看的是我们江苏新闻广播致敬改革开放40年系列访谈节目《行者不惑》。

  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40年来,我们江苏的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创造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也为全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今天的《行者不惑》,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回望我们走过的那片田野,感受他今天的蓬勃生机,也眺望它未来的美丽图景。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是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诸记录。诸主任您好!

  诸记录:大家好! 

  主持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诸主任常年在省委农工部、省委农工办工作,参与了我省多项重大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实施,是我省农村改革的重要见证人。所以今天呢,诸主任也有许多的故事要和我们分享。

  话题一:江苏推进全国的粮价改革

  主持人:诸主任,今年秋分是我们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的节日,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所以可见这个粮食和粮食能够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啊,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回顾这40年,我们在指导粮价的时候,是怎样通过调整粮价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呢? 

  诸记录:农村改革初期取得的成效,我们许多人把功劳唯一地记在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上,它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粮食提价。那么大家都知道,1978年,这个全省、全国上下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把全党的工作的着力点,跟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个主题是研究农业问题,全会指出啊,就是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经济上要充分的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

  主持人:就现在看来它依然是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

  诸记录:现在我们的三农工作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都离不开这两句话,一是经济利益,二是民主权利。我们农村里面办好事,要充分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即使为农民办实事啊,让农民得益,也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那么讲到这个话题,讲到粮食价格问题,这个1979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就做出一个重大的决策,79年开始呃夏粮要提高20%的价格,超过部分还要加价50%,——这个在当时来说力度是非常非常大的,——对!1978年的时候粮食价格还很低,只有这一毛六分钱一斤,往往农民都是收到了粮食卖不出好价格。那么中央就是顺应农民的要求,要把粮食价格提上来,增加农民收入。

  当时这个决策应该是非常英明的一个决策。粮食提价也跟江苏的提供的情况是分不开的。当时省委就是到武进县富民公社开展了调查,当时感到就是农民的负担最大的不合理,就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不合理太低了,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比较大,就是工业品的价格比较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价格比较低。所以就向中央提出建议,能否提高15%-20%的这个价格?(主持人:这个调研大概是1978年的时候做的),1978年的这个七八月份吧,应该是。(主持人:然后我们江苏就向中央反映了这个情况)。中央知道这个江苏反映的情况以后,感到经济发达地区提出这个粮食价格提高的这些建议跟意见,是符合全国的情况的,综合全国的情况,所以就采取了这么一个提价的一个政策,受到了全国农民的欢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江苏这个做出的这个贡献,我觉得也是值得记上一笔的。

  主持人:是的,这个提高粮价不光是在这个改革开放初期,其实在后来我们这几十年的这个农村工作中啊,它都是一个重要的杠杆。

  诸记录:江苏的这个粮食生产发展情况,它有几个阶段,一个是1984年,84年因为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有三年了,这个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跟创造性。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所以粮食产量啊提高得很快,1984年就是出现了粮食卖难的问题,1985年就开始这个产量就下来了,不好卖嘛,不好卖了国家就采取就是合同订购的办法,就是多了以后你你自己去处理,合同以内的,我国家保障收购,粮食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这个低速的增长。到了1997年,这个粮食多一会儿多,一会儿少,这是一个市场正常调节的一个结果。1997年我们江苏省就是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最高产量,就721亿斤。(主持人:历史上从来没有达过的),没达过的。1997年以后,粮食多了以后,它根据市场调节的价格要往下降,价格往下降,粮食产量又又走低。到了2002年,我们江苏省的粮食又出现了一个低点,当时粮食都不够吃了,全国粮食也比较紧张。那么中央就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2002年开始,全国全省都出现了12年连续增长的这个情况,从彻底上解决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也确保了我们江苏省这个粮食的有效供给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江苏这个粮食产量还稳定在700亿斤左右。

  话题二:又一声春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江苏贡献

  主持人:我们回顾这个农村改革的历史啊,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发源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那份惊天动地的农民宣言书,用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模式开启了包产到户的改革篇章。那么我们江苏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啊,虽然好像比安徽小岗村稍微晚一些,但是据我所知,这背后破旧立新的故事也是非常动人的,诸主任——

  诸记录:安徽在1978年的时候,就是在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时候,安徽的这个肥西县啊,他就(有)很多干部群众又要求包产到户,那么后来安徽省委在肥西县搞试点,是允许它搞这个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我们邻近安徽的一些县,比如说泗洪县、泗阳县、什么沭阳县、什么睢宁县,他们也开始探索搞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泗洪县的这个上塘公社的垫湖村——

  主持人:记得当时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叫“春到上塘”,对吧?

  诸: 对!它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1978年的九、十月份。

  主持人:噢,那还要感觉更早一些。

  诸:比小岗村还早个两三个月。

  主持人:噢。

  诸:那么搞了以后呢,这个因为上面对这件事认识不一致,他们就能偷偷摸摸地搞,不让外界知道。呃,人民日报就是在1981年,81年初的时候,就派了记者去这个垫湖村去调研,完了以后,在1981年3月4号,就是刚才讲的就是(——长篇通讯)《春到上塘》,就介绍了这个上塘村一年搞包产到户取得的重大的变化。上塘村搞了以后呢,那个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周边的一些地方,偷偷摸摸地也在学。我们江苏真正这个统一思想,是在1982年下半年,中央发了这个1982年1号文件以后呢,到省里面传达,传达了以后感到就是我们应该认真落实中央的政策,所以1983年上半年就开大会,全省全面推进。这个里面我们江苏一般的人不大注意,就是我们有一个特殊贡献。当时全国的这个看法啊,认为就是经济薄弱地区或者贫困地区、边远山区才需要这么搞,才需要搞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经济发达地区,你原来集体经济实力也比较强,这个农业的服务也是比较好的,没必要再搞这个分田到户,搞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主持人:那当时我们那个苏南地区就经济发发展相对较好的那些地区是怎么来看待这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诸:我们江苏还真是走在前面的。(比如)宜兴,当时他田也比较多嘛,地也比较多,宜兴在1982年就搞农业的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包干到户是什么呢?就是一部分人就是从事粮食生产,一部分人可能是瓜果、苗木生产,这个叫包干到户。——他把它分类了,分种类。分成分成不同的产业,工业有工业的一帮人去搞,副业有副业的一帮人去搞,农业有农业的一帮人去搞,他搞了以后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当时新华社一个记者叫周振丰,周振丰这个人很敏感,他就(想),哎,经济发达地区搞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行不行?他就去采访调研去了。后来就写了一篇报道,叫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也可以包干到户。这个报道上报道了中央,当时国务院的总理就讲了,说苏南的问题解决了,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这篇调研报告呢,还分发到了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参阅,这个材料我看到过的。1983年的1月23号,人民日报就正式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同时配发了一篇长篇的评论员文章,就是讲,对大包干不要再堵。调研报告跟这个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报道这个发表以后,大包干这个问题就是在苏南的太湖地区,在山东的这个胶东半岛,还有这个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就迅速地全面推开了。

  主持人:这就是我们江苏对这个全国作出的重要贡献。就是说我们在经济发达地区对这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了,它也是可行的,我们具有一个先行的意义在里头。

  诸:对!所以无论从理论上也好,实践上也好,都是为全国作出贡献的。后来也有人很形象地讲,说你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那么我们苏南特别像宜兴这些地区实行这个农业大包干,说是叫第二声春雷,又一声春雷!

  话题三:乡镇企业,江苏首创

  主持人:我们江苏呢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那么我想问一下诸主任啊,就是为什么这个乡镇企业它会在我们江苏发源?

  诸记录:江苏呢就是这个人多地少,光靠农业呢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我们苏南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农业是解决一碗饭,副业只能解决一桌菜,要富起来还是要靠乡镇企业。比如说我们人多地少,最突出最明显的扬中,扬中人认为如果人不走出去,连酱油拌饭都吃不上。人多地少这个省情特点,就逼着我们的广大农村里面的干部群众,就想出这个致富的路子来,必须就是跳出农业。这个探索,解放以后实际上就开始探索了,就是发展乡镇企业。现在我们手上的资料,有据可查的第一个乡镇企业,就发源在我们江苏,当时无锡县的东亭镇创办的叫春雷农业合作社。80年代初,很多舆论上反映,说乡镇企业你是挖社会主义墙角,与国营企业叫“三挤三争”:以落后挤先进、以小挤大、以小集体挤国营,还有与国营企业争原料争能源争市场,有的还讲争人才。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我们认为,乡村企业还是最初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军。一个市场经济是怎么来的?破除计划经济的这个束缚,是(从)我们乡镇企业开始的。尽管争议很多,但是我们乡镇企业它还是在曲折中发展的,真正的光明正大地,理直气壮地发展乡镇企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1984年,(为什么那时候?)1984年呢,就是中央这个发了一个文件,就是著名的1984年的4号文件,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这个文件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就是把社队企业正名为叫乡镇企业。社、队是指的人民公社跟生产队,在此前实际上已经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设立乡镇人民政府了。在这个文件里还鲜明地提出了这个乡镇企业的功能跟地位,包括它讲到,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些话呢,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干部群众撑了腰,指明了方向。

  这个乡镇企业这个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体制不活啊,发展中的问题。这个里面呢,江苏这个乡镇企业家也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把农业上面的大包干的这些制度,这个引入了乡镇企业,比较有名的就是就是无锡的燕桥镇在1983年2月份,全面推进了一包三改的乡镇企业的改革。这个一包就是指的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改就是指的改干部的委任制为聘任制,改职工的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这个是一包三改,就像一颗石子投到了水里面,为什么呢?它整个把你的机制搞活了,原来就是富了和尚穷了庙,乡镇企业负责人叫负盈不负亏,乡镇企业的这些职工出工不出力,这个比比皆是。如果这种僵化的体制搞下去,乡镇企业是搞不长远的,那么正因为搞了这个一包三改以后,就充分调动了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因为你干不好,我就不要你了,你赚了钱你可以多发奖金,你赚不到钱或者亏本了,对不起,你一分奖金也没有。我们讲1984年为这个为标志,乡镇企业出现了一个黄金的发展时代,它的源头就是实行了乡镇企业的这个体制创新体制改革。那么这个里面还有一些其他地方提供的经验,比如说吴江县桐庐镇的生产要素承包、资产滚动增值,无锡县东亭镇的一调二改三提高的经验,他们的名字叫法不一样,但是核心问题还是一个“包”字。

  主持人: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个时候不管是在咱们江苏的哪个地方,就大家真是一门心思求发展,就是也是很多改革思想在碰撞,都是在根据当地的不同的这个现实情况来总结经验,来去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来实现发展的突破!

  诸记录:嗯,是的!当时的很多改革创新举措并不是上级哪个领导这个想出来的,很大程度呢还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与发明,自发的积极性,自发的积极性。党中央也好,省委省政府也好,很注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对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是一下子就否定掉了,而是关心新生事物的成长,注重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向全国或者全省进行推广。至今想来,这仍然是新时代农村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我们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同时也要充分注重基层创造的经验,通过典型经验,然后给它梳理,给它提升,形成能够普遍有可行性的,可行性,能够推广的一些制度性成果。总结基层创造的经验,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个话没有过时。

  话题四:百万雄鸡下江南,说明了什么?

  好,那么我们再讲我们江苏为这个全国做出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就是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江苏流传一句话叫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那么据说这句话当年还被万里同志在多个场合引用过,所以诸主任,您是怎么看待就是在当时的农村工作中,我们这个农工商的综合发展?

  这个呢,就是我认为啊,如果农村只搞农业,工业只能是城市搞,这个就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就远远解决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能解决三农问题。老百姓光搞农业温饱问题能解决,但是他不能解决他的富裕问题,也不能解决他的全面进步问题。我们江苏苏南就是敏锐地感到,在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应该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所以提出这么一个通俗易懂的口号,叫做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

  主持人:这个“无商不活”,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就是百万雄鸡下江南。

  诸:是!改革开放以后呢,这个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提高了以后,就是他只要种他够吃的那点粮食就行了,那么多余的这些地呢,他就可以来种蔬菜,可以养鱼,可以种瓜果,可以养鸡养羊。那么生产出来了以后就是要卖掉,当时渠道还不是太多嘛,但是我们还是讲老百姓有创造性。我们海安海门这一带,它这个生产的粮食比较多,他们就用来养鸡。养了以后就是要卖到上海,卖到苏州、无锡,卖到南京,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壮观的景象。就是骑着这个自行车,后面背着一个大篓子,那个大篓子里装满了鸡,浩浩荡荡的,太阳还没出,就向,往苏南,往南京往上海赶,(就骑着车子去卖),骑着车,所以大家就感到,哎,叫百万雄鸡下江南。那么也有人开玩笑说是你光雄鸡,里面也有母鸡啊!哈哈,母鸡很少,(那为什么?)母鸡很少的话,母鸡要生蛋,(母鸡要留着生鸡蛋,不舍得卖),把蛋卖给你苏南、上海、南京人吃,所以主要还是雄鸡嘛!那时候当然也社会上也有议论,你现在长途贩运不是投机倒把吗,二道贩子吗!呃,这个百万雄鸡下江南哪,这个胡耀邦同志讲了一句话,他说这些鸡贩子不是二道贩子投机倒把,是搞活农村副业的二郎神!他这话一传出来以后,这些先行进入流通的农民,觉得撑了腰,正了名了,后来这些人就扬眉吐气,啊我们,你看我们是二郎神,我们多自豪啊,对吧?从此以后啊,这个百万雄鸡下江南就响彻了全国,又在全国出了名儿!

  话题五:小康样板的江苏答卷

  主持人: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在20年的时间里,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这个小康目标提出过不久,邓小平同志就来到咱们江苏调研考察了,所以有人说小康社会的宏大构想是从咱们江苏开始的。诸主任您怎么看?

  诸记录:这个话可以成立。这个1982年开的党的十二大呢提出了这个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那么小平同志呢就感到要到到基层啊去论证一下,那么他就开始了叫苏杭之行,就1983年这个春节前,到苏州、到杭州去调研,那么又到了我们苏州调研。一到呢第二天,就约见了陪同考察的江苏省、苏州市,当时叫苏州地区,还有苏州市的负责人一起座谈。一开始小平同志就问,他说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江苏的同志就回答,他说从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从1977年到1982年的六年时间,全省的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这个翻两番。苏州就表现更突出了,他们当时的1982年的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104亿元,人均已经接近800美元了。讲到这里呢,就是这个苏南地区实行农业大包干,发展乡镇企业,为论证这个小康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因为小平同志一到苏州,苏州方面就提供了16份典型材料,(——就是我们已经有很好的经验摆在这儿了。)对!这个16份体验材料最突出的应该就是 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乡镇企业,还有改善人民生活的这些情况。小平同志看了材料,听了汇报以后,他就很感兴趣嘛,问苏州人,苏州现在人均的工人总产值已经接近800美元了,达到这样的水平呢,社会上是个什么样的面貌?发展情景什么样?苏州同志就告诉他,达到这样的水平,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可了不得啊!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人口不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也普及了,人的精神面貌变化了,(这是1982年的苏州。)对。听到这些介绍,小平同志很振奋,在苏州居然能够看到实现小康目标的一个光明前景。他说你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采取什么这个方法呢?走的什么路子呢?江苏的同志,苏州的同志就告诉他,主要采取了两条,一条就是人才,觉得吸引了不少上海的退休工人跟科技人员。第二条就是发展乡镇企业了,所以万万不能小看江苏的苏南地区探索发展乡镇企业,这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路子。因为任何国家地区发展都必须要四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是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村企业,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的路子,正因为走出的这条路子,才呈现了一个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现实的模样。

  小平同志就是到了苏州这次调研以后,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几次跟中央领导同志谈话,还有接见外宾的时候都讲,主要是讲两句话,一句话就是讲,农村改革最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是发展了乡镇企业,多种行业出现了,异军突起,这是他讲的一句话。第二句话就是讲,小康目标不仅仅是个经济发展、这个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志,它而且是一个社会整体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状态,从此以后就是这个小平同志将注意力就更多地转移到了小康目标实践以后的,中国的长远发展的规划问题,那么联系到现在五位一体的这个总体布局也好,还有四个全面的这个战略布局也好,以及现在提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不是简单的收入跟经济发展,它是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还有党的建设都综合的。

  主持人:所以可以说,我们江苏为邓小平同志把握全局,思考总结和提升小康社会思想,我们给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诸:是!小平同志的这个殷切希望,特别是对小康社会的宏伟愿景的描绘,至今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江苏既做了贡献,也受到了小平同志讲话的一直的指引。

  话题六: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主持人:2004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就是从2005年起,在全国提前一年对全省所有的县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实行零税率,这也就意味着在我省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率先宣告终结。但是据我所知啊,就是这项工作(在)2000年中央就开始选择这个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最初是没有江苏的,但是后来为什么这项工作在江苏率先把它完成了?

  诸记录:随着这个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当时的口号就是人民公路人民建,人民教育人民办,一个农民就要负担一两百块钱的这个钱,一亩地上也要摊到一两百块钱的这个负担,农民本身种粮食也不是很赚钱,所以很多农民呢感到这个国家的这个税收啊各种收费啊比较多,感到负担比较沉重,而且采取了很多措施不见效,要采取一个根本措施,就是要税费改革。我们江苏呢,应该说当时的经济实力还可以,有这个可能去把这个农业税先要降低税率,然后再最后取消,有这个可能把原来农民承担的,叫村提留乡统筹能够把它减少乃至于取消,那么中央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一开始是确定的安徽作为税费改革的试点,江苏省听到这个信息以后啊,觉得我们江苏也值得一试,甚至于可能条件更具备,就到财政部去争取。主动请缨了!主动请缨。那么也是得到上面的认可,2002年这个8月份就在四个县开展试点。试点完了以后,应该说成效还是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农民负担下来了,原来可能是要出一两百块钱一个人头,家里五六个人的话说就七八百块钱甚至上千块的钱,他一改革它就可能交的钱很少了,可能要承担个一二十块钱,二三十块钱一个人头,老百姓很欢迎。试点成功了以后,我们省委省政府就想全面推开。所以在2001年初,省委省政府就发了一份公开信,关于税费改革工作给全省农民的公开信。当时新华日报上头版(刊登),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出了。同时呢,印了1500万份发给全省的所有农户,江苏的农户大概也就是家庭为单位啊,也就是1500万户左右,等于是每家每户都发了,家喻户晓。这个发了以后嘛,我们就准备,省委省政府就准备认认真真就推了,没想到这个时间不长,4月底中央的国务院发了个28号文件,要求就是除了安徽省以外,全部停止这项试点。为什么呢?据安徽人介绍,取消了农业税村提留乡统筹以后,教师的工资没着落,因为原来这个教师的工资都是农民去负担的,农村教育这个办不下去了,说明你呢,这个财政转移支付的都不够啊,你上面拿钱来嘛,但是上面也没有这个财力,那就出现了一段空缺。(主持人:那后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只有一个办法,一个因为考虑到整个国国家材料问题,其他地方你等着再说吧,等到国家材料达到那个程度,你才来搞税费改革。第二个就对安徽,国家财政拿更多的钱,因为你已经改革了,你不能再向农民去收了,就给了他二三十个亿的钱,就是你来解决这个教师工资的这个问题。那么到了江苏,江苏我暂时不要你国家财政支持,我自己也能搞。尽管你国务院规定了其他地方暂停试点,但是我现在公开信已经发了,农民都知道了,这个村提留乡统筹都取消了,你不能再叫我负担了,对吧? 我们江苏因为要取信于民嘛,准备继续地推进。后来我们江苏省也建议,将自费改革也改成自主改革,事实上后来中央财政也是给了我们很多补贴的,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所以呢在税费改革这件事上,实际上我们江苏是对全国是有贡献的。

  主持人:这个也就是说啊,一个当时之所以在2004年江苏能够率先推行这项工作,一个是因为我们省级财力有这个实力做这件事,更重要的是因为对农民要这个践行承诺啊要这个发展的这个红利,要让农民享受到也是对人民负责,让这个乡村的教育能够正常地开展乡村的运营能够正常的运营起来,这个等于是财政省级财政来拖这个底了。

  诸:对,就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所以它这个意义啊非常得深远。对完善国家集体农民的关系,开启城乡统筹发展的这个新的局面,它是拉开了序幕。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我们也同时推进了这个义务教育九年制的义务教育,推进了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又加大了农村的道路、水利、通讯、住房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城乡发展的差距就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缩小了。所以我们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村的税费改革具有这个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村,是改革的起点。40年前,这片热土最早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篇章。她最初想摆脱的只是“穷”,却在一个个破旧立新的创举中点燃了“梦”。在中国农村改革的恢弘乐章中,江苏怎样奏响了自己的强音和旋律,怎样抒写了江淮大地的气魄和深情?又将怎样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奋斗和前行?

  话题七:踏上新征程

  主持人:进入新时代,我们江苏的农村改革还是在马不停蹄地在向前走,那么十八大以来,我们江苏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诸记录:这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指引下,江苏的农村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也可以说跟全国一样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历史性的突破。它的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呢就是构建了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就凸显在人们面前。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呢,江苏全省上下就非常地注重培养三个“新”,第一个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原来都是一家一户种嘛,那么现在更多地出现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的合作社、农业的龙头企业去种地。这些人去种地,它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来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现代化的路程上,走得越来越快了。第二个新,就是新型的职业农民。原来那个农民们就是种点地种点菜,年龄也比较大,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那么现在出现的一批新生代的农民或者“农二代”,这些人呢,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先进的机械,还有一些信息化的手段搞智慧农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个呢,是最近这个五年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一个变化。新型职业农民是将来这个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希望所在。第三个“新”就叫新型服务主体。就是经营主体出现了,新型职业农民也出现了,需要提供更多更优质更高水平的服务,特别是全程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还有一些订单式的服务,精准的服务,需要我们新型服务主体去提供。这个三个“新”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现在就出现了新型的农业的经营体系,这个是十八大以来的第一个重要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构建了新型的农村产权制度。两个重要方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农民承包的土地实行三权分置改革,这也是总书记非常重视,提出的明确要求。三权分置就是指的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农民的承包权、集体的所有权,还有经营使用权。(主持人:这就是我们近几年在开展的这个确权工作。),所以这几年就是全省上下对承包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就是做了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这个确保了这个农村的集体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民的承包权,也更好地促进什么放活经营权的问题。第二个方面就是对集体资产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因为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很多的集体啊积累了数量可观的资产,资金,资源“三资”,那么怎么让这个“三资”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收益,分享这个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我们好多地方就推进固化、量化这个集体资产,把它的收益权体现到每一个成员头上,所以好多地方农民收入增加比较快,它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财产性收入,这个财产收入就是来自于集体资产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合作它产生的收益,搞得好的地方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接近1/3, 这是最近几年这个加大力度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三呢就是构建了这个新型集体经济的这个发展机制。原来我们发展集体经济就靠乡镇企业,那么在新的时代,我们发展集体经济它的路径更多了,很多的集体经济组织就退出了风险比较大(的)一些领域,他找到了一条收入比较稳定的、靠资产租赁而产生的收入,这点在苏南体现得非常充分,收入比较稳定,风险可控,好的地方集体经济的来自于租赁这方面的收入,成为它的一个主体部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这种机制跟路径找到以后,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一个非常强厚的物质基础。我感到就是十八大以后啊,中央要求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很及时很必要,只要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共同富裕的问题,老百姓的增收问题,就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路径,也是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的一个举措。

  第四个(特点是)构建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构建这个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上也迈出了重大的步伐。比如说两年前,我们江苏就出台了一个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那就是说城市跟农村它作为一个整体,你就应该在道路、卫生、健康、社会保障、教育等等方面,标准都是一样的,标准是一样的,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而不是天经地义的就感到农村就可以比城市标准低一点,他都不存在。最近这几年,随着更加注重这个生态文明建设,我感到城乡环境保护这方面啊,这个差距也越来越小了。农村里面甚至于空气更好,水质更好,反而成为一个人民向往的一个地方。特别是在一些苏南地区发达地区,山清水秀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原来是农民要往城里去,现在城里面有一些人反而向往乡下的生活。

  十八大以来的农村改革发展举措还有很多,我感到是农村改革是越来越深化了。特别是这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后,我们省委省政府这个迅速地制定实施意见,出台了这个十大这个重点工程,其中有一个工程就是农村改革创新工程,那么我感到就是,农村改革的这篇文章还没做完,农村改革还在路上,这归根到底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讲的那句话:政治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经济上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民主权利、物质利益得到保护,不断地发展,农民的满意度会越来越高,乡村振兴的这个目标的实现,它就越来越近。

  结束语:

  主持人:刚才诸主任这一席话给我的感受就是,之前我们都说我们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好改的都已经改完了,就现在剩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也就是之前说的这个十八大以后咱们改革进入深水区,但是我们再看看这个十八大以来的咱们发展的这几年,我们感觉到刚才听了诸主任的介绍,就是我们难啃的那些硬骨头,我们也都啃下去了,而且我们在这个进程中也是取得了一些的成绩,我们不满足于过去几十年取得的成就,依然在马不停蹄地向改革的深水区进行突破,继续再去探索我们的江苏经验。所以,也可以说,像我们今天这个节目的名字一样——行者不惑,一直在行进中,一直有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有着充分的信心向未来发展。那也非常感谢诸主任今天给我们分享了这么多精彩的故事! 

  嗯,应该说改革的历史波澜中,那些潮涌,那些涟漪,如今回想起来依然会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拍案叫绝!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我们用无畏的改革精神取得了40年的发展成就,我们也将继续拿出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江苏农村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满怀期待!那么再次感谢诸主任,也特别感谢听众朋友和大蓝鲸网友们对我们节目的收听收看和关注,我们下期《行者不惑》节目,再见!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