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40年,光影忆从前|作家冯亦同的“诗意人生”

2018年12月03日 16:42:4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2018年,改革开放的脚步跨入40周年的历史节点。若要把这40年看做是一部绘声绘色的电影,必定扣人心弦,精彩纷呈。80年代,我们能看到煤油灯下,母亲在为一家老小纳鞋底。90年代,邻居们聚在院子里一起看电视,瓜子壳与笑声齐飞。00年代,家中抽屉的铁盒里塞满了车票。10年代,微信、直播让我们即使远隔万里依然亲密如旧。

  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推出“我苏40年,光影忆从前”短视频系列,为你放映40年前后的故事,唤醒你回忆里的美好时光。接下来,电影要开始了!

  ➼ 阅览冯亦同的“诗和远方”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在明城墙下,踏着鸡鸣寺的暮鼓晨钟,看着玄武湖的粼粼波光,如此,轻易就览了金陵城的古韵风情。散步至台城时,冯亦同就会停下脚步诵读一些经典诗词。文学早已融进他的生命里,而《台城》是他最喜爱的一首诗。

  南京是冯亦同的启蒙地。在东南大学上学的姐姐给他寄了一张六朝松的明信片,就此年少的冯亦同对六朝古都的南京充满了想象与向往。在散文集《金陵心记》的自序中,冯亦同追溯了他家族史上的金陵旅痕,完成了精神上的寻根。

  1985年,南京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冯亦同担任副秘书长。33年来,南京作协已从当初的不到两百名注册登记作家,发展到现在已经超过一千名。

  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支名叫“苏军”的生力军,与此同时,由他创建的作家签约制度也沿用至今。

  “把有限的财力放在培养最优秀的成果上,用体制内的力量为体制外服务,把重点创作抓好。”是冯亦同对签约作家的培养理念。

  培养作家的制度在变,写作的渠道也在变。对冯亦同来说,换笔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

  笔耕是用犁耙在那儿锄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伏案工作。但自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脑成为家家的必备品后,打字让刘亦同有种坐拖拉机耕田的感觉。

  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网络阅读。

  在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碰撞中,冯亦同表现得很乐观。“网络阅读是一种传播,一种大普及,大推广,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确实,随着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有文学梦想或爱好写文的人们都可以在阅读网站上发表作品,还收获了一批忠诚的读者。

  在“2018票选你喜爱的作家”活动中,不少非作家出身的写手都登上了这个榜单,不乏与莫言、李银河、郑渊洁等著名作家一起登榜。网络阅读给了这些写手们时代的机遇,有地方可以施展自己的妙笔生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实现百花齐放。

  冯老表示,在社会矛盾中产生的文学样式或文学内容,其实是在启示我们,文学就应该回到它的本位上去,它本身就应该有流行性

  文学应当流行起来。无论古今,还是中外,许多经典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启迪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激发了无数奇思妙想,为文坛不断注入力量。

  我们感受到“过去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能看到奥斯丁批判物质婚姻里的傲慢与偏见,说要主张个性解放,于是更多地人加入了独立理想婚姻的斗争中;当然也不断尝试探索鲁迅所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变成了路。”

  再看如今不少的大IP,根植于网络文学,然后被搬到大银幕,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看到,从小众转向流行的大众。文学自有它的魅力~


改编于网络小说的剧版《香蜜沉沉烬如霜》


改编于网络小说的网剧《镇魂》

  退休后,冯老不仅继续创作,还通过举办诵读活动来推荐经典诗词,传播中华文化。山水城林是南京四个美的要素,第五个要素就是诗歌,诗歌赋予了这片土地以灵魂。通过诵读经典名作进行传播,有利于对下一代的教育。

  南京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一草一木都是诗。

  南京是冯老的心中最爱,他在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守护南京。

  南京不仅是人杰地灵的龙盘虎踞之城,更是一座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中华诗词大观园。

  诗人对这个城市的挚爱,流淌在金陵的山水城林间,劝告着一代一代人哪里是“诗和远方”。

  我们在诗歌中了解过去,在诗歌中寻找建设未来的自信。

   更多光影故事,请戳下方☟☟☟

  我苏40年,光影忆从前|系列专题

视频来源:南京电视台

  编辑:乔然 沈琴(实习)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