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社制发 制图:李小芳 郑少杰 卞琳琳)
图为昌都市旧城改造后的新城。 记者 陈志强 通讯员 罗布 摄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1978年12月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使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逐步富裕起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化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昌都历届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各个时期制定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奋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口援昌省市企业的无私援助下,三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藏东明珠呈现出繁荣进步的美好景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40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空前提升
认真落实中央先后召开的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赋予的特殊政策和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给予的特殊支持,加快推进昌都经济高速高质发展,经济总量从小到大、经济实力从弱到强、经济质量从低到高,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更加高效、社会更加公平、发展更可持续。2017年,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69.85亿元,是1978年的160.76倍,年均增速13.9%(可比价);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7亿元,是1978年的2258.79倍,年均增速2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亿元,是1978年的467.5倍,年均增速17.0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820元、9148元,是1978年的61.37倍、105.15倍,年均增速分别是11.1%、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7亿元,是1978年的163.5倍,年均增速14%,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跻身全区前列。
改革开放40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瓶颈制约有效缓解
抢抓中央持续加大对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工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邦达机场第二跑道建成投运,昌都至邦达机场高等级公路(昌都至加卡段)开工建设,川藏铁路康定至昌都段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1万公里,实现县县通油、乡村通达,乡(镇)公路通畅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65.22%、100%;现代水利保障体系正在形成,昂曲宗通卡等水利枢纽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和安全饮水提质增效等项目加快建设,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24万亩,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4%;综合能源体系加快形成,川藏联网竣工投运,藏东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顺利完成,昌都清洁能源通过川藏联网实现外送,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20.3万千瓦,主电网人口覆盖率达到69.9%,实现11县(区)主电网全覆盖;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实现市、县(区)城区光宽带、行政村(居)手机信号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移动网络全覆盖。
改革开放40年,区域统筹协调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致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突出藏东门户和康巴文化发源地城市功能定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圆满完成总投资达70多亿元的昌都镇旧城改造工作,并同步实施了解放广场、明珠公园、茶马桥、胜利街下穿隧道、昌都镇供水项目等一大批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主城区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市政公共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统筹推进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农村危旧房改造、地震灾后重建、人居环境建设与综合整治,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69个、完工236个、入住218个、实现1.24万余户5.73万余人喜迁新居,累计完成10万多户安居工程、203个美丽乡村、89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秉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统筹昌都经开区和各县产业园区建设,昌都经开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获批为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
改革开放40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改善显著加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和15年免费教育,紧盯“五个100%”目标,加快推进标准化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建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加快建设健康昌都,市人民医院“三甲”成功创建,每千人拥有病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达3.3张和3.33人,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68岁,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相互衔接、多层次的公共医疗服务网络;“双创”工作成效明显,建设昌都首个电子商务创客空间,建立首个创业孵化基地,全市挂牌实训基地达到54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全区率先实现县(区)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全覆盖,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电影《金珠玛米》在全国公映引起强烈反响,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15%和98.24%;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各险种参保率持续保持95%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人群全覆盖,有意愿的五保老人、孤儿实现100%集中供养收养;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截至2017年底,累计减贫7.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95%下降到17.3%,贫困村退出490个,卡若区脱贫摘帽,丁青、类乌齐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改革开放40年,美丽昌都加快建设,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持续加大对江河源头区、草原、湖泊、湿地、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大力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与保护建设规划项目,广泛开展重点区域造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国土绿化工程,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深入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大力推动芒康滇金丝猴、类乌齐马鹿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和管理,申报并成立5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立各类保护区(公园)30个、总面积74.33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84%,湿地保护面积达1.61万公顷,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78%,活立木蓄积量2.62亿立方米,国家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达到82种,主要江河干流、流经主要城镇的河流和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改革开放40年,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决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反分裂斗争方针和自治区党委维护稳定系列决策部署,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消除、维稳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健全“三大行动”,加快建设智慧昌都,全面推行“1+N”寺庙管理机制,持续完善驻村驻寺、网络化管理等维稳措施,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好局面,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牢牢掌握了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确保了昌都持续长期全面稳定。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发展坐标系上,新时代的昌都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稳藏兴藏系列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用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绝对忠诚的实际行动,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昌都各项事业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昌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