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40年,光影忆从前|“灯痴”曹真荣的灯彩世界

2018年11月27日 16:08:3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2018年,改革开放的脚步跨入40周年的历史节点。若要把这40年看做是一部绘声绘色的电影,必定扣人心弦,精彩纷呈。80年代,我们能看到煤油灯下,母亲在为一家老小纳鞋底。90年代,邻居们聚在院子里一起看电视,瓜子壳与笑声齐飞。00年代,家中抽屉的铁盒里塞满了车票。10年代,微信、直播让我们即使远隔万里依然亲密如旧。

  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推出“我苏40年,光影忆从前”短视频系列,为你放映40年前后的故事,唤醒你回忆里的美好时光。接下来,电影要开始了!

  ➼ 在花灯世界里看匠心 

  我们对花灯的记忆还停留在每年元宵时夫子庙的花灯吧?

  花灯长廊,人头攒动。

  灯火棋布,灿若繁星。


  在甘熙故居民俗馆的彩灯坊里,75岁的曹真荣扭转着手中的竹篾,几个动作就轻轻松松地做完了一只小金猪花灯。

  曹家的花纸扎灯到曹真荣已经是第三代了。经过50多年的花灯制作经验,曹真荣制作的花灯无论是室内灯、室外灯、天上灯、水下灯,还是大型灯组,都惟妙惟肖,让人称赞。

  年轻时,曹真荣做的花灯主要是以竹篾和纸张为主,全手工制作。

  1984年,秦淮工艺灯彩协会成立,民间艺人开始制作结合现代技术的彩灯。

  从打包袋来代替竹篾,用铁丝来代替打包带,制作材料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曹真荣见证了彩灯的时代变迁。

  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从上个世纪90年代,曹真荣就到国外去讲课了,传播秦淮灯彩文化。

  曹真荣收到一位来自美国某大学的邀请函:他们邀请曹真荣做访问学者,在美国巡展他的花灯。

  “我哪会讲什么文化,我只会做我的灯!”

  2005年开始,曹真荣走进南京各个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讲授制灯技艺。

  还将彩灯的扎制过程写成了一本小册子,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扎花灯并不难,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统技艺的传人。

  曹真荣的女儿——曹红,把花灯图片输入到电脑中进行改良,实现了祖传技艺和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说到祖传三代的手艺在儿女一辈与现代技术融合得到很好的延续,曹真荣既感慨又欣慰,“老手艺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

  从最初只是为了谋生,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曹真荣为秦淮花灯花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

  布满老茧和细碎伤口,难觅完整指纹的双手就是最好的印证。花灯之于他,更像是融入骨血中的坚守。每年元宵节前后,被他的花灯吸引的八方宾朋,是对他的手艺最大的肯定。

  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文化生活也应紧跟上步伐。传统技艺、民间文化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走出国门,飞向世界。

  “秦淮灯彩甲天下”,扎花灯自古就是秦淮河畔一带百姓的传统手艺。

  南京秦淮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以往,每到元宵,宫廷都有用红木做骨,绸布裱糊制作宫灯的习俗,以示国泰民安;达官显贵们制作花灯,以示飞黄腾达;而贩夫走卒看到达官显贵家张灯结彩,竞相效仿,以示家庭美满。

  但是平民百姓根本无力消费红木绸布,于是就和竹子和纸张代替,于是就变成了一门篾扎纸糊的艺术。秦淮花灯就慢慢从深宫道场的祭祀道具变成了灯火满市井的民间娱乐。

  “秦淮灯金陵春,老城南最南京。”十里秦淮伴灯彩,经过岁月漫长洗礼的花灯融入了人们的情感和期望。可以说,花灯就是人们对年味的追寻,扎灯人制作的小小花灯是传承、是文化、是智慧,也是每个人心中的年。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需要大家共同坚守。以初心,致匠心; 用坚守,去传承。非物质文化未来可期~

     更多光影故事,请戳下方☟☟☟

  我苏40年,光影忆从前|系列专题

  视频来源:南京台

编辑:乔然  沈琴(实习)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