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党忠诚,曾是勇敢战斗的士兵;他勤劳务农,治家有道,是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好人。他就是家住宿豫区来龙镇王庄村有着70多年党龄的王恒云。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有太多难忘的过去,他说,过去的日子不容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值得珍惜。
想起老战友 不禁流下泪
王恒云,1929年出生于宿豫区来龙镇王庄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曹集战斗、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等大小战事近百次。
89岁的王恒云如今身体很好,看着家门口不久前悬挂的“光荣人家”的牌子,他很是开心。他说,自己身体好,就是当年参军打仗多年行军的时候跑出来的。他在部队当过后勤兵、炮兵,为保障队伍的正常供给,取得战斗胜利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回忆久远的战争场景,宛如平常一段歌。聊起昔日风云,王恒云还是忍不住地流下热泪。“一场战斗下来,原本一个班8个同志,现在我们班只剩下我一个人。”王恒云说这番话时,沉默思索着,感慨万千。
参军前,王恒云是一位受地主剥削的农民,吃不饱、穿不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是共产党带领人民翻身闹革命。作为一名淳朴而又有血性的农村青年,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的新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他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加入了中国革命,坚定革命信念,从事革命工作。
真心跟党走 从未动摇过
他说,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魅力,看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他说,自己看到共产党是真心为百姓服务,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所以从年轻时候起,王恒云就认定一个道理,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前途。这个想法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未动摇过。
王恒云回忆说,在攻打曹集乡等解放家乡的多次战斗中,他带领民兵一起为解放军部队筹备粮食、运送弹药、转移伤员。无数次穿越枪林弹雨,不惧牺牲,将生死抛在脑后。在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中,王恒云至今记忆犹新。
他还记得当时带领全村民兵,为正在作战的解放军战士送去稀粥和咸菜。远处的炮弹声吓得胆小的民兵失手把瓦罐摔在地上,米汤洒了一地。当他想到战士们在战壕里顾不得休息,英勇杀敌,有的战士负伤了还在坚守,伤口的血不断流出,和炮灰泥土混在一起时,他不禁大喊:“同志们,为了我们幸福的明天,为了英勇杀敌的战士们,我们不要被吓倒!加油!”一些民兵们听了这些话后,精神振奋了起来,纷纷将瓦罐送到战士们的身边,确保战士们能够在打仗的时候有饭吃,为战斗的胜利做好后勤保障。
赴朝去参战 多次立战功
王恒云曾经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他是一名炮兵。他记得第三野战军下达命令:“重炮师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七师,其所属各团的番号待组成之后再定。”为此,炮兵第七师正式命名并开始着手组建。1950年1月30日,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奉军委1月23日电令,公布炮兵第七师下属各团番号为:“重炮团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十九团,混合炮团番号为炮兵第二十团,轻榴弹炮团为炮兵第二十一团。”整编后,王恒云进入炮兵七师十九团。
王恒云说,朝鲜战场上的战况异常惨烈,面对敌人先进的武器装备,他和战友们毫不畏惧,侦察敌军的情况,珍惜每一颗炮弹,以“快、准、狠”的猛烈炮火回击敌人阵地,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死伤无数。
王恒云当时任炮兵战车车械副排长。他指挥大胆、准确,曾多次有力地用炮火支援了大部队反攻敌军与固守阵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尽管他多次受伤,但是一直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为此,他获得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三次,受到志愿军师部的通令嘉奖。至今,王恒云身上的伤疤仍然清晰可见。
复员回乡多年来,王恒云常说,党和政府给的生活补贴能养活自己就行了。他是种田的好把式,治家的好男子。他积极关心乡情村事,带头模范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雷打不动地参加党员组织生活。他从不居功自傲,获得了大家的齐声夸赞。当大家说到他的子女时候,王恒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一顶旧军帽 珍藏数十年
王恒云家现在是一个拥有27口人的大家庭,他有4个儿子。采访时,老人步履蹒跚地向屋里走去,嘴里说:“我珍藏着一顶军帽,一个军包,数十年了都舍不得丢弃。”他缓缓地走到床前,从床底下拿出一个很老旧、落有灰尘的木箱,打开后,一顶陈旧而干净的帽子展现在记者面前。王恒云笑着戴上帽子,眼中闪着亮光。
王恒云手中拿着损坏的军包,虽然破旧,但是老人一直珍藏着,不肯丢弃。他常说:“这些年,组织上没有忘记我。我家没有困难,我也能自食其力,不给党添麻烦。我自己够吃,也不给自己子女添负担。”他还经常教育子女,要听党话,跟党走,绝不能做有愧于党的事情。儿女们也听老人的话,渐渐地,形成了好的家风,家庭和谐美满,生活幸福。
一位老党员,怀揣着感恩的心,对子女关怀,对人坦诚。王恒云不给他人增加麻烦,不给政府增添负担,从不向政府提出特殊照顾的要求。
晚年,王恒云一直坚持自己种粮种菜,自给自足。
当地干部说,王恒云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曾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年代,在物质匮乏、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仍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和乐观从容的心境。他没有抱怨过,把所有的经历都化为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