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的那场黄桥战役,让泰州泰兴黄桥镇名扬天下。以前,古镇素以“黄桥烧饼”驰名,可如今,却有了“东方小提琴之乡”的称号。几十年间,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黄桥人,以一双巧手拨动了乐器制造业发展的动人旋律,让“烧饼小镇”华丽转身,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爱乐之城”。
【对标找差 “中国造”闯进海外市场】
江苏台记者毕然:来到黄桥古镇,处处都能听到悠扬的琴声。在这个人口只有20万的古镇,却拥有着200多家各类乐器生产及配件企业。
树下的古迹和沿街的黄桥烧饼店,处处印刻着革命老区的历史烙印,一间间小提琴工厂在小镇中鳞次栉比。40多年前,几名知青从上海提琴厂下放到黄桥,因生活所迫,加工起琴头和弓弦。李书便是当时的一名学徒工,1971年,黄桥造出的第一把小提琴,就出自他的手。如今,他已成为镇上最大最早的小提琴生产企业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发展初期,黄桥凭借成本优势,用最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但到了1996年,国内小提琴市场出现饱和,当时镇上小提琴的制作水平较低,打不进国际市场,整个产业遇到了瓶颈。
江苏凤灵乐器集团董事长李书介绍,1999年他又到德国去,发现产品的差别仍然很大。当时就李书买了意大利的、日本的、韩国的琴带回来,让所有的工人观察学习,找到其中的有点,取众家之长。
李书带领团队一方面大力培养高水准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在材料和技术上不断钻研,很快就研发出一种对提琴木料进行处理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小提琴的音质品质,迅速让黄桥小提琴的市场份额登上全球第一。在李书的帮助下,厂里不少员工开始创业,各自成立工厂生产乐器,开启了黄桥提琴产业发展壮大之路。
当地政府还联系国内相关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创造出56项提琴、吉他等乐器方面的新型实用专利,为我国提琴产业实施规范化生产、开创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改变了世界弦乐器制造业数百年来被少数几个国家垄断的局面。
【全民爱乐 小村庄走出“国际范”】
在乐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镇里在小学进行乐器艺术的普及教育,定期举办“小提琴文化艺术节”,邀请各国提琴师和琴艺爱好者前来交流……一系列创新举措帮助黄桥乐器产业快速融入全球文化市场。
黄桥镇从最初期只会加工琴头,到如今可以独立制作整把小提琴,已形成不同类别产品及零配件齐头并进的提琴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产基地,每年生产各类提琴70万只,占国内市场的70%、世界市场的30%以上,销往欧美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黄桥已有3万多人正在从事提琴制作生产,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年均收入超过5万元。这与40年前,全镇农民靠种田为生、人均收入只有43.17元、提琴产业从业人数不到50人的局面相比,简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提琴产业已成为黄桥老区经济发展的支柱。眼下,当地正致力于加快提琴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个集乐器文化、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生活体验于一体的乐器主题小镇,让乐器产业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
泰兴黄桥镇村民们说,老百姓通过制作提琴,经济收入变高了,而且还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泰兴黄桥镇党委委员鲍家成表示,思想的解放、观点的更新,让黄桥的乐器产业,由过去单一的小提琴发展成了现在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它不仅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更夯实了老区经济腾飞的基础。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大胆探索,以打造中国琴韵小镇为契机,不断挖掘提琴产业之都的内涵。到2020年,力争将黄桥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爱乐之城”。(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毕然 何斐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