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记者/墨白) 纵然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仍然有一群人在坚持读书。11月17日,南京大学“新传读书会”迎来了自己的10周年纪念。
“一方窗明几净的教室,不需要太大,十余好友坐姿各异,但都是静静地聆听,连翻动书页的响动都不愿发出,以免干扰到台上那个滔滔不绝的身影。渐渐索索的笔尖划过纸面的声响逐渐停下后,是狂风暴雨般的争与辩……”一位在“新传读书会”成立之初就参与的元老级同学,这样回忆自己的读书会时光。
在南京大学“新传读书会”十周年纪念学术论坛上,没有过于浮夸的大场面,来自世界各地的读书会新老成员代表济济一堂,在一间略显简单的教室中再一次交流读书心得,分享经历感受。
“大学就是读书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成立读书会?”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范从来教授在论坛现场率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教科书主要是建立知识体系,但是只有读经典才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教科书的很大目的是为了考试,但‘悦’读经典的悦可以是喜悦的悦,培养一种兴趣。”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建斌曾于几年前见证过读书会的现场:“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大家围绕书籍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讨论。”在郭建斌的感受中,读书会无论是读书地点、交流方式,还是所读书籍,都有很大的自由性,这种无形的培养让人感触颇深。
回顾十年丨从“野蛮生长”到渐成规模
把时光拉回到2008年11月15日下午,三、四位同学在教室里焦急等待着读书活动,此时“新传读书会”的创始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教授正坐着校车匆匆赶来——这就是最初“新传读书会”的真实模样。
“当初办这个读书会缘起一个简单的愿望: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很少有老师指导我们怎么读书,我们一直在野蛮生长。我觉得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能和学生们一起玩,带领他们做学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从10年前走来,论坛现场,大家纷纷调侃曾经是青年教师代表胡翼青老师已经能看见些许白发。
目前,“新传读书会”已小具规模:3个分场,700多场活动,吸纳了1000多位会员,向世界各大名校输送了300余位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曾自我怀疑过意义的胡翼青老师,在这一刻得到了释然。
10年过后,早期的读书会成员也已步入社会,走上各行各业。在06级成员,现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博士张晓星看来,每天疲于应付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困窘之中,读书会的力量依然在深刻影响着他:“读书会给我们的,是一种自得其所、自得其乐的回忆,也是一种敢于探索、敢于突破的精神,更是一种相互分享、共同进步的氛围。”
读书不止丨平均每周研读一本跨学科经典图书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每天读书20.38分钟,这样的数据曾经引来无限唏嘘。但对于“新传读书会”的成员来说,他们的阅读量正是拉高平均数的存在。
荔枝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读书会活动每周举办一次,大多数成员每周都会完成一本专业图书的阅读。读书会研究生组成员告诉记者:“老师会提前给我们一份很长的书单,我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请老师帮忙推荐这个领域的经典书籍来阅读,并在每周活动中进行交流和分享。”
“跨学科、经典图书”是阅读选择中的关键词,背后由5、6位老师庞大的阅读量作为支撑。在把握读书进度的问题上,胡翼青老师告诉记者:“泛读是精读的基础,先要有速度才能有质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快速阅读的习惯,才更明晰什么书值得精读。”
今年大三的小z(化名)已是加入读书会两年的“老人”,回忆起读过的书,她已数不清数量,《死亡与右手》是她印象最深的一本:“那是我进入读书会后读的第一本书。我之前可能更喜欢读一些小说,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专业领域的著作,算是我的入门书籍。”
论坛现场,来自云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的多位老师进行了不同领域的主题分享,有纵向的历史观感,有横向的地域研究,登高望远洋洋洒洒。此外,在专题研讨中,多位老师同学以社会媒介研究、反思传播学等维度进行了交流讨论。
“希望未来10年,我们还能一起读书。”“在20年的时候,我们依然会在这里纪念我们的20周年。30周年的时候,我们也依然会在这里纪念我们的30周年。”论坛上,“新传读书会”的成员们,相约着未来继续一起读下去。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