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城南:吃包子,逛公园
10月初,我在久居上海的日本旅游博主的公主号上,发现了南京美食的推文。带着批改作业的心情打开推送,发现了超纲的答案。把店名发去咨询美食总监贝总,竟也没有吃过。
“必须走一趟。”
坐在31路公交车上,发现城南和我上中学时大不一样了。居民楼和商铺外墙出了新,风格上基本保持一致,夫子庙也不再是记忆中的乱哄哄,新修缮的科举博物馆简约大气。从老门东开始,主管部门正很努力地打造老城南的闲适感。有规划总是好的,少了些原生态,但希望越来越成气候。
汤包店路子挺野,毫不讲究的布置,门口的剥蟹小哥耳后插着烟,有睥睨天下的架势。蟹黄包料多馅足,实实在在,我一人干掉了三个。这就是我们大南京的口碑好店,与为拍照而生的精致网红店生在不同的次元。
有朋友说,这家店没以前地道了,包子馅偷工减料,名气大了后变油滑了。不是好现象啊,在南京做餐饮就该实诚点,不然老顾客们分分钟粉转黑。
吃得太饱,包子几乎堵到嗓子眼,只能去后面的白鹭洲公园散步。周一上班,同事听闻我去了白鹭洲,说:“怎么像老年人一样?”的确,周末的白鹭洲公园几乎被中老年市民承包。
长辈们各有各的玩法,头发花白的在树下搭了小桌子抽烟打桥牌;儿孙满堂的带着baby们在游乐场玩海洋球和摇摇乐;热爱艺术的分段割据了长廊和凉亭,组成了一支支乐队,在二胡等弦乐器的伴奏下放声歌唱,互不理睬。年轻一些的阿姨们活动范围更大,穿红戴绿,风格各异,三五成群地在风景前摆出造型,示范刚排练的舞蹈动作,神采奕奕。
真好啊,在接地气的公园,所有人都用独特的方式,在和煦的阳光下自由消遣。不知道自己老了,是否会有折腾的劲头。
近几年,我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嫌弃“丧”。其实,“丧”有什么问题呢?谁没有一两个解不开的心结?无视它的存在,不允许任何负面情绪产生,这才极端可怕吧。如果说非要表现出“进取”“积极”“开心”才是正确,那请放弃胸无大志的我吧,就像想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人——“钱算得了什么?我的命运是在熟悉的树林下消磨余生。”
城东:赏湖景,玩落叶
速报!南京东郊已入“怎么拍都好看”时期。220元的公园年票,一年四季去各去一趟,就能值回票价。
明孝陵前的燕雀湖如仙境一般,我记忆中从未见过如此斑斓的色彩,好像自己过去几十年都不曾生活在南京一样。可能是我错过了最好的时间,更有可能,是对美的感知能力没有打开。曾经的我,也许更关心实际的小事,也可能不容易被自然打动,对眼前的风景漠不关心,天天想着要去境外旅行收获新的刺激。当然,人多热闹会减损一些风景遗世独立的气质,湖边正自发举办全民摄影大赛。
明孝陵景区的游人基本集中在神道上。老夫妻挽着手悠悠地散步聊天,酷酷的女摄影师戴着墨镜独自取景,年轻的学生们相互开着玩笑,小情侣们分享一副耳机。最多的,是带着孩子的年轻爸妈们。
穿裙子的女孩子和妈妈在落叶堆里你追我赶地打闹,爸爸作壁上观傻呵呵地乐;几个年轻妈妈组队带孩子们出游,有的负责拍摄,有的负责道具,有的负责看护,各司其职。孩子和大人都很快乐,沉浸在当下的时刻,幸福的家庭都是一个模板。
坐在前湖边,我突然想起它还没有收费的时候。那时我念大二,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困扰,天天想着逃出生天。因为太寂寞了,反而疯狂地寻找寂寞,带着四级的卷子,从仙林坐车跑来前湖做阅读理解。这样难捱的日子,也过去了,四六级也过了,毕业证书也拿了,回头看看觉得不可思议。
因此,现在让人困惑或疲惫的日子,自然会过去。未来的某天回头看,会觉得现在的自己挺有意思。
周末出来拍圈图,观察周围不认识的、形形色色的人,忘记同学,忘记同期,忘记通讯录、朋友圈里大量令人分心的信息,不聊八卦和新闻,忘记热点和时事,不去看不起别人,也不拿自己太当回事,体会纯粹的惬意,简单的平静,如同面前的湖水。
从植物园出来解锁一辆单车,一路骑出了中山门,笔直地往新街口去,道路两旁是高大的行道树,阳光洒在人们身上,活着真好。一边骑一边想,把这些不重要的点滴都记下来,文笔超烂也不管,尽量保存起来。
不忘记这个普通的周末下午,不忽略家门口的绝美的风景。
就是这么心疼自己,看重自己,分分秒秒都不愿错过。不拼命去抓住,好像会失去重心,空空荡荡。贪得无厌的人生啊。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