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征化纤在全国化纤行业曾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22个重点引进项目之一,40年里,它曾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也曾深陷生存危机。通过一次次壮士断腕的改革,如今的仪征化纤闯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在仪征化纤这栋最早的办公楼前,年过八旬的朱恪礼赶来拍照留影。再过一阵子,这栋楼将被拆除,建一套新的生产装置。
仪化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地方要上一条新的生产线,十八单元,20万吨/年的聚酯短纤项目。
40年前,国家提出"让每个人每年都穿上两三件新衣裳"的目标,决定建一个当时全国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用来制作正流行的服装面料"的确良",于是仪征化纤应运而生。然而1980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国家财政吃紧,全国停建缓建400多个大中型项目,仪征化纤也在其中。
原仪征化纤公司党委书记朱恪礼说,急就想办法,急中生智,最后定下来,从江苏省财政借一个亿,从浙江财政借一个亿,从工商银行借了两个亿,从此第一个走上了借贷建厂。
贷款建厂在当时是一个新事物,一期工程的债务利息平均每天是32万元,相当于一万多名员工一个月的工资。
仪征化纤聚酯部一装置作业员蔡乾敏说,那个时候我们进厂的工资是29.5一个月工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压力很大的。
但压力也是动力,仪化人卯足了劲加油干,1984年12月30日第一条聚酯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
江苏台记者李俊彦:这里就是仪征化纤的第一条聚酯生产线,大家可以看到现在这些设备都还在运行当中,据朱老介绍,这里大到总体设计,小到一颗螺丝钉的使用,都是来自于当时的德国制造。随着这条生产线的正式投产,仪征化纤也是正式拉开了快速发展的大幕。
到1990年,仪征化纤涤纶产量占到全国一半,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添一套"的确良"新衣。然而当他们想再度扩产时,欧洲的技术却如钳子般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为此,企业喊出"自主创新"的口号。
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忠安说,实行了产学研的联合创新,我们组织了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纺织设计院进行联合攻关。我们在2000年12月份的时候,我们年产的十万吨国产化的成套技术开发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的垄断。
聚酯技术国产化,大大降低了企业扩产的成本。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之后由于缺少知识产权保护,大批民营企业快速涌入,而仪征化纤因为企业人员多、管理机构庞杂、体制机制束缚等矛盾凸显,陷入"低迷期",到2014年更因连年亏损,退出了证券市场。痛定思痛,仪征化纤展开壮士断腕的改革,剥离老国企配套的"医院"、"学校"等企业办社会职能,轻装上阵。同时再次拾起"自主创新"的路子,沉下心来在特种纤维上展开研发。企业不仅和国内多所高校展开合作,而且在经营亏损的情况下,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3%以上的资金投入研发。如今仪征化纤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年产量超2300吨,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国家。
仪征化纤高纤部二装置装置长、党支部书记石云虎说,这一根普通的丝,它可以承受35公斤的拉力,它的比强度是钢的18倍,用在大型的固定吊装方面,比如珠港澳大桥,就使用我们的纤维编织的缆绳。
此外,企业还研发出高端聚酯、涤纶纤维等一批新产品,凭借高质量迅速打开市场,其中涤纶短纤维产销量达到全球第一。2017年,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一个起起伏伏多年的老牌国企正在改革中迎来新生机!
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万涛说,仪征化纤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面对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仪化公司大力推进主辅分离,改制分离,向改革调整要红利。迈入新时代,我们将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起点,不断开发生产出质量更高、功能更新的产品 为江苏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俊彦 张正 编辑:董乔恩)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