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城|倪妮同款:重走碑亭巷的南京女孩

2018年11月01日 17:41:5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图·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8月,《新视线》一组主“南京女孩”的写真在朋友圈刷屏,其中梅婷和倪妮都是九中的校友,拍摄地点正是长江路、南京市第九中学、碑亭巷一带。

       “照片没有华丽的布景,五位明星带着摄影团队,去到了带有她们记忆的平凡市井,把自己与南京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看着倪妮学妹坐在马路牙子上啃西瓜,在汤包店里咧嘴笑,在教室走廊拗造型,正痴迷于都市摄影的我和赵老师,便萌生了也来一发创作的心。

  毕竟,那也是属于我们的青春啊。

seed coffee roaster

  我们在喝咖啡的时候,喝的有时是气氛,有时是心情。咖啡的品质固然重要,咖啡馆的环境,老板的性格,这些同样能引起咖啡爱好者的注意。碑亭巷毗邻东南大学,周围有不少格调与个性兼备的咖啡馆。

  全白的seed走的是ins网红风,店内的小妹妹非常可爱,看我们背着相机,便问南京哪里好玩儿,和我们分享她上班坐错车的趣事。

  虽然拿铁的口味略淡,已不适合我们这些咖啡因中毒的社畜,但我依旧羡慕赵老师住在门口就有几家咖啡馆等待被翻牌子的街区。

  就像点评里写的,心情极度烦躁时,逃进咖啡馆静一静,聊几句,便能让阴郁的心情洒进些阳光。

碑亭巷

  碑亭巷不长的一条街,充斥着九中校友的满满回忆。与闺蜜好友聊心事的奶茶店、和老板混得很熟的烧烤摊、让人驻足流连的动漫周边店、还有大大小小逛不完的饰品文具店,都填充进了我们的年少时光。

  如今的碑亭巷在我们看来更成熟了,有不少适合发呆的清吧,可以在UME看一场电影,围墙统一漆上了怀旧的立体涂鸦,更像一个有规划的街区。也许,它一直没有变,只是我们长大了。把回忆留给过去,往事不必再提。

国立美术馆旧址 

  因为母校周日补课,我们没有闯进去打扰小朋友们学习,去了国立美术馆旧址,想去门口和窗前收获倪妮学妹的同款硬照。 

  我们刚好赶上“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展。暗红色的展厅里陈列着油画、国画等以长江大桥为主题的作品,倒是挺有历史的厚重与怀旧氛围。

  新民族主义形式的旧馆风格独具,整面墙的巨型落地窗映出院内茂盛的法国梧桐,大气沉稳,通透敞亮。

  楼梯的结构也规整,左右错位走一趟,BGM响起了花样年华。

长江路  

  1912的夜晚还是很容易出片的,顺德鱼生档的前面站一站,都有几个小姑娘跟在后面效仿机位。街口的饮品店就像一个拍摄场景,敢问这张孤独的椅子真是用来坐着喝咖啡的? 

  一条长江路,半部民国史。汉府饭店、人民大会堂、中央国立美术馆……我一直觉得拍民国风不见得都得装扮成民国女学生的样子,不要演戏、抓住现在。 

  作为倪妮的校友,九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曾经深夜溜进学校,拍摄纪念同桌十周年的相片,转眼又是三年,简直可怕。

  夏天购入新镜头开始街拍这件事,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身边“熟悉”的事物上。

  就拿长江路举例,高中三年上学放学,骑车单车来来回回走了至少上百遍,也就是近几年起吧,我们学会了用影像记录生活。

  以前停留在记忆层面朦胧的树影、光线、建筑、道路,如今全都可以用镜头捕捉,日后可以重复拿出来翻阅,还原当时的场景。

  我到底是怎么成了现在的样子呢?

  静下心来,把问题想透,和自己对话。在回忆中复盘,在失败中成长。“改正错误”和“重新开始”这两件事,并不存在太晚的开始。

  怀旧不是沉湎于过去,而是规划不一样的未来。

  加油啊,“大大咧咧又情感充沛”的南京女孩们。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