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奋斗在新时代,让我们认识一位科学家:他用20多年时间,只做一件事--打破航天遥操作领域的国际垄断,"智造"出属于中国的高端机器人。他就是今年刚刚摘取"2017年度国家科技大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东南大学教授宋爱国。
江苏台记者糜梦逸:走进宋爱国教授的实验室,就看到了这样一件大家伙,它就是宋教授和他的团队参与研发的机械"千里手"。当我们的人手握住这两个机械臂,就可以远程操控位于虚拟空间站的机器手臂。当空间站里的机器手臂触碰或者抓取到物体时,我们的手也可以感知到同样的力量。真正可以做到,远在千里之外如探囊取物。
借助这套机械"千里手",宇航员可以在空间探测中,操纵机器人探索危险环境,并能准确识别被操作对象的物理属性。它已经应用于国家的一些航天实验,更将在中国新一代空间站上大显身手。今年上半年,宋爱国和他的团队凭借这套系统,斩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大奖技术发明二等奖"。而这背后,是长达26年的努力。
东南大学教授宋爱国:从1992年开始的,当时的条件,整个实验室机器人只有一台,所以当时我们一些老师和学生,是轮流在这个机器人上面去开展实验。
科研条件的艰苦、国外技术的封锁,让宋爱国和他的伙伴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一拳一脚,研发核心技术。没有条件购买零件,就自己手工车、洗;没有数据来源,宋爱国就往返北京图书馆和学校,来回查阅。1996年,中国的"863"高技术航天计划正式实施,当时28岁的宋爱国抓住机遇,申请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独立主持研发"863"航天项目。
东南大学教授宋爱国:当时有这个想法,我们一定要在这个领域,能够解决我们国家的重大技术问题,打破美国和欧洲的技术封锁。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宋爱国和他的团队在失败和从头开始间不断重复。无数次头脑风暴、几乎整夜泡在实验室里。最终抛弃整体化设计思路,通过让每个模块单独定位,一下解决了原先定位不准的问题,机器人远程操作的误差更小了。这也意味着,中国,离拥有自己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更近一步了。
为了让这套系统雏形接受"实战考验",宋爱国和他的团队到17米的水池做水下测试,参与模拟失重测量,整月整月吃住在航天员训练中心。
宋爱国团队成员徐宝国:早上六点起来,赶紧到楼下买几个包子,蹭班车去航天员训练中心,中午就吃一个盒饭。
靠着这股子拼劲,宋爱国和他的团队花费20多年时间研发成功的机械"千里手",终于在2016年,伴随着天宫二号一同上天,成功保障了航天员的在轨训练任务;更在其后的"嫦娥三号月面巡视器"工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宋爱国团队成员李会军: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觉得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多做一些奋斗,也是非常值得的。
如今,他们的自主研发成果,已经在医疗康复、核电、脑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糜梦逸 陈忠耀)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