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会,四十年】奋斗篇·农机“战队” 终结“面朝黄土背朝天”

2018年10月23日 11:22:2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民生方面的变化,正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这个时代,从泥泞小径走上富裕之路;我们用光影记录这个时代,从黑白灰到色彩斑斓。8月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幸会,四十年》,沧海桑田感受生活巨变,平凡故事见证伟大时代!

  孩童时,家中祖辈种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的他,用一支“农机战队”玩转种田全产业链。张家港市“华田家庭农场”农场主吴健,正是新型农民的代表,他们用“机器换人”,改变了古老的种田模式。

  见到吴健时,他正给处在破口期的水稻进行病虫害防治,而他用来喷药的“武器”是一台长臂的新型自走式高效植保机。坐在封闭的驾驶室里,只见吴健把两边的喷药杆伸长到了11米,短短两个来回45分钟,5亩地就完成了用药。

  “这个1天打药500亩,以前人工的话,45个人一天才打100亩。不会跟农药直接接触,安全性也很好。”

  像这种新型高效的农机具,吴健的农机库里还有150多台,其中不乏各种型号的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甚至还有无人飞机……而这支农机“战队”也正是吴健玩转种田全产业链的“武器”。现在干农活不光人轻松,效率还高,可回忆起40年前割麦子、挑麦子的场景,尤其是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全家齐上阵干农活,吴健仍记得那时候的苦。

  “一个农忙要忙1个多月2个月。记得13岁左右,那时候田里割起来的稻子用板车拖的,记得在一个上坡的时候,怎么拖也拖不上,当时说不出的累、苦和无助。”

  1990年,吴健高中毕业了。深知农门苦,一心想跳出“农门”的他却因为一台手扶式拖拉机,又毅然选择跳回“农门”。

  “我感觉我就对农机摸上去就来手感,就能操作和驾驭这个机器。”

  源于和农机具那种心灵感应似的“来电”,吴健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农机手。转眼到了2000年,几台安徽过来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让吴健傻了眼。

  “效益高得不得了,一块地‘哗哗哗’半个小时结束了,多么轻松多么快活的事情。割掉以后要留长茬就长茬,短茬就短茬,当时感觉怎么这么神奇。”

  观望了两年之后,吴健咬牙背上十几万债务,花了20多万买下一台收割机。原本以为成功踏上了农业机械化之路,可20106月份,麦收期间碰上黄梅天连下大雨,成堆发黑烂掉的麦子让吴健心痛不已。第二年,吴健再次咬牙贷款100多万,一口气投了260万元买下8台烘干机,建起了烘干加工中心。自此,从耕田到插秧到喷药、收割、烘干,加上最后的碾米,农业的全产业链被打通。

  “在我看来,这40年农业上的变化就是机械化程度的变化。未来方向,农业以机械为主,人力辅助。”

  2013年,吴健注册的“华田家庭农场”成为张家港市首批家庭农场。随后,他又注册了“金村”大米商标,如今每年光大米销售就超过了200万斤,年收入从最初的23万到如今近800万元。

  (张家港台记者严晓娟、编辑匡蔚青、申红)

  更多详细音频请收听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晚高峰》(18:00-19:00)《新闻早高峰》(7:30-9:00)每周三、周五播出的《幸会,四十年》报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