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四十年】房子那些事儿

2018年10月09日 19:41:21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房子始终是头等大事。从1978年到2018年,从筒子楼到现代住宅区,从"有房住"到"住出个性",人们的生活空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今天的光影流转四十年,就从孙业玮的住房故事讲起。

  1975年,在甘肃一家央企工作的孙业玮结婚,由单位分配住房。一套26平方米大小的房子,住了两家一共八口人,孙业玮一家三口分得12平方米。

  1987年,工作关系转到南京后,孙阿姨一家住进筒子楼。三口人住一个14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与七八家住户共享一间厨房,每到做饭时分,锅碗瓢盆齐奏,好不热闹。筒子楼的回忆不长,1989年,孙阿姨家搬进38平方米大小的一室半,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

  孙业玮:哪像我们现在这么大的厨房,三四个人进去都可以,那个时候两家用一个厨房,背对背,想转个身走一步,都比较困难。

  而后,孙阿姨家的房子越换越大,小女儿也渐渐长成了大姑娘。为了送姑娘出国留学,孙阿姨卖掉100多平米的大房子,住进不足40平米的老房子。女儿每每回家探亲,空间上总是捉襟见肘。日子转眼来到2016年,女儿参加工作,经济条件有了改善,孙阿姨在南京城郊碧桂园凤凰城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大房子,厨房、客厅、书房、卧室,一应俱全。

  孙业玮:房子越住越好,所以心情也越来越好,心宽体胖,长了这么多斤。

  如今,人们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据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四十年里,人们从狭窄逼仄的筒子楼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商品房,房子从当年的一处栖身之所,也渐渐变成了个人品味、个人志趣的彰显。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空间,成了当代人的新追求。

  碧桂园集团江苏区域党委宣传部长、区域办公室主任田军:更多的把人的需求、人的一些幸福追求融合在一起,比如我们在阳台上专门开辟了菜地,让我们老年人陶冶性情。

  回归田园与自然,也成为当下居住的潮流。在江苏扬州,杜祥开把一方仅40平米的自家老院子,改建成了地道的私家园林。每一个假山,每一个钻雕石刻,都是杜祥开亲自去打造的。

  杜祥开:人的想法不同了,住得怎么样舒服,怎么样惬意,怎么样快活。

  杜祥开指着满墙照片向记者介绍:这个是英国的,这个是西班牙的客人,还有是瑞典的,以前我们都羡慕人家住楼房,现在人家羡慕我们(住)平房了。(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汪乐萍 龚俊杰 桑雨生 王鹏)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