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春天,区别于以往职工宿舍,无锡第一个现代化居民新村--清扬新村建成,由此成为无锡居住形态的一个分水岭。10月5日,大家一起搭乘时光列车,回到40年前的无锡,去感受这个城市在居住环境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无锡们还记得曾经的居住条件吗?狭窄的巷子、公用的卫生间与厨房,还有一大家子挤一居室的尴尬·······而这样的记忆,从1978年的春天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一年,无锡的城市框架开始从解放环路以内的老城区向外拓展,城南地区率先开辟出一条与运河平行的城市道路,命名为清扬路。在很多地方仍是一派“乡村风”时,这里正在筹建一片有别于以往职工宿舍的现代化居民新村,这就是后来的清扬新村。
1981年以前,无锡市民郝素娟一家7口挤在20平米的小屋里,厨房是几家公用的,没有卫生间,家里只能放得下两张大通铺。1981年春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总投资3100万元拥有108幢6层高楼的清扬新村全部建成后,作为首批3582住户中的一员,郝素娟住进了她梦寐以求的新房。相比过去,郝素娟的新家是典型的80式房屋结构,独门、独户、独厨、独厕、独阳台,不仅厨房面积扩大了,厕所里甚至还预留了浴盆的位置。房间可以直接采光这些设计在当时都让人眼前一亮,搬到这里的心情是无法来形容的,郝素娟晚上睡觉也笑醒了。
新建的清扬新村不仅房型前卫,还充分考虑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小区内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菜场、商店、居委、文化站、自行车库以及绿化景观。此外,清扬新村还是无锡首个采用雨污分流系统的住宅小区。当年,清扬新村的建设者,时任无锡建筑公司第四工程队副队长的郑翰兴再次走进小区,他非常感慨的称,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最基本的,但在当年可是破天荒第一遭,七十年代没有雨污分流的概念,但到了八十年代,无锡高瞻远瞩,新建的清扬新村就把环卫分流出来,建造水污分流管道,搞了一个污水处理厂。
正因规划合理、设计新颖,建成后的清扬新村,一时声名远播。各地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还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而这个因路而得名的小区由此也成为无锡居住形态的一个分水岭,从此无锡人对“住”有了新的概念和追求。郝素娟外孙女王洁位于蠡湖边的家,和清扬新村相比,这里的环境和设施让老人家更加赞叹,从楼梯房到电梯房,从自行车棚到有地下车库,从80式到大平层再到复式、别墅……无锡人的居住环境与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无锡居民居住面积人均仅为4.14平方米,到2007年,无锡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提升了七倍,达到30.70平方米,到2016年,无锡人均住房面积为47.69平方米,是全省水平的1.2倍。
以王洁所住的太湖新城为例,目前有超过180个小区,配套也越来越完善,已经是无锡新的城市中心。相比较之下,如今的清扬新村虽然绿化郁郁葱葱,但设施已经老化,楼房墙体斑驳、铅华尽失。很多年轻人已经离开了这里,但即使如此,郝素娟仍然拒绝子女一起搬走的建议,她选择留在“住惯了”的老新村。
住房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所。对一个城市来说,它是最基础的构成元素,记录着城市的风貌和变迁,也承载着市民的生活和梦想。
对于生活在清扬新村的这些老居民来说,在这里柴米油盐,在这里生儿育女,真正是普通人一生。生活在这里是多年未变的情怀。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叶蓓蓓 编辑/赵梦琰)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