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帅
(作者黄帅,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专栏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两天,一篇名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自媒体文章刷屏了,舆论场上再次出现了现象级的有争议的帖子。文章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跳槽去了一家名为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蓝箭)后,被该研究所以红头文件方式“喊话”:张小平离职直接影响中国登月工程,故要求张小平返回研究所。
目前,面对网络争议,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回应称:“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谈话,向其解读离职流程及脱密期管理规定,告知其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虽然不知道,该研究所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在文件中写明脱密期的问题,却只是一再强调张小平的重要性。但是,至此,此事或可告一段落了。
不过,从之前几次类似情况看,但凡能引起刷屏的文章,一定是触及了民众的敏感点,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共识,这才导致大量的转发和评论。文化研究专业里有这样一个观点:最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后的话语和想象。我们不妨化用一下这个思维方式,来看看刷屏文为何能吸引关注。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国企成了一个围墙,能力越差的人越想进去,只要进去了,国企会保护他们一辈子。而能力越强的人越想出来,因为只有出去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引发了一些有关体制内单位“逆向淘汰”问题的担忧。
换言之,张小平的问题属于“新闻事实”,官方及时澄清事实,是非常必要的。但很多网民却会借此事联想到个人经历,从而引发相关问题的焦虑。
对普通的职员来说,选择体制内的国企或者跳出体制、去民企、外企闯荡,本来是个纯粹的个人选择,没必要对其评头论足。但是,若其选择出于无奈,是渴望发挥专业所长却无力施展抱负,从而只好另谋出路,这就不再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而是体制与人才的关系问题。
一直以来,外界对不少国企存在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外行领导内行等问题颇为不满。但与之相应的吊诡现象却是,一些人批评着国企的弊病,却又削尖了脑袋要往里面钻,甚至“捧着体制的碗、吃着体制的饭、骂着体制的娘、砸着体制的锅”的现象也不少见。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跟国企的经营和人力资源模式有关。一方面,国企讲究“政治挂帅”,尤其是那些经营任务不重的单位,就更不会看重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了。但是,普通人想获得晋升空间,就得搞好各种关系,虽然业务能力是一方面,但也受各种非业务因素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国企的人力匹配基本是“能上不能下”的模式,还兼有“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特征,很多人为了打赢晋升的“卡位战”,不得不想尽各种手段。若一个单位的氛围是这样的,真正专工业务、有创新思维的人不得重用,也就毫不奇怪了。
但是,国企的各种“福利”——比如相对稳定、轻松以及“权力想象”,等等,都会吸引年轻人加入其中。更何况,在一些观念保守的地区,体制内、国企这些概念,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若年轻人选择去自主创业或在民营企业工作,哪怕赚到不少钱,也会被一些观念保守者认为这不是什么好工作。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不好、民营经济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明显。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在基层的工作者构成了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如果他们的焦躁和不满无法化解,如何能保证国家经济改革和体制改革健康推进下去呢?
“登月人才被迫辞职”这样的案例虽然具有特殊性,但其刷屏反映的焦虑却很有代表性。对很多国企来说,流失几个人才,似乎影响也不大。但是,这种现象既不合理,也不健康。
要构建一个更健全和公平的人才流动环境,就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在现实中的活力和地位,同时对国企内部的一些弊病进行有效的革除。由此,才能让各类人才各司其职,更加全面而健康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