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排遭遇世锦赛4连败
1 为何中国队总是说自己年轻?
尽管很多球迷不愿意接受”队伍年轻、经验不足“这样的理由,但不得不承认,男排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和年龄有关。本届比赛,中国男排的平均年龄是各支队伍中第二年轻的,只有24岁。除了参加过上一届世锦赛的季道帅、陈龙海之外,清一色都是首次参加三大赛的新人。
有业内人士认为以这样的阵容去打三大赛,外界不应该有过高的预期。
“这个队只有季道帅和陈龙海两个老将,而他们之前打过的最大比赛也就是里约奥运会落选赛,上届世锦赛基本没怎么打。剩下球员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参加过国内联赛的半决赛和决赛,对于他们,外界有什么理由和信心去指望他们到世锦赛就能发挥?这显然是不符合体育规律,也是不现实的。”
中国小组赛的对手中,巴西男排阵中有卢卡斯、华莱士这样打过三届奥运会的老将;法国队的阵容老中青结合,有恩加佩瑟、蒂略等一众老将压阵;加拿大有佩林这样成熟的队员。相比之下,我们派出的毛天一、刘力宾、饶书涵,无论从年龄还是经验上都明显稚嫩。
“别的队里有打了三个奥运周期的队员,而且不止一个,他们对比赛的解读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我们这些大赛经验为零的球员和他们怎么比?其次,我们这些球员都是在国内低水平联赛历练出来的,人家是游历在国外的顶级联赛,这又怎么比?分在了死亡之组,对手很强,要指望我们这些队员在世锦赛这样的大赛中一鸣惊人、取得特别好的成绩,这就好比让一个连区里的考试都考不到前面的学生去考北大清华。”
业内人士指出,按照竞技运动的发展规律,23岁左右的男排球员,哪怕在世界范围内,他们的技术水平也确实有限。“任何国家这个年龄段的球员,都很粗糙,能比中国水平强的都有限。但问题是,他们练了几年之后慢慢成熟了,而且他们是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有一个正常的新陈代谢。“
在世界强队里,几乎每一支球队都有一个技术核心和精神核心在带领着球队,帮助年轻人成长。而中国队派出的全是新人,怎么能谈得上是国际水平?
2 世锦赛,为何都不用老队员?
事实上,中国男排并非没有老将,或是状态、能力尚可的老将。例如在二传位置上,联赛冠军队伍的主二传詹国俊就具备相当实力,无论是组织、传球稳定性还是跳发,都在国内数一数二。他的落选,让不少业内人士看不懂。
“二传用的就是他的经验,而不是身高,毛天一很多球插上跑到一半就不跑了,网口球也体现不出优势,给江川的二号位很多都在两米半到三米线。二传一乱,全队都跟着乱。一个队伍的中枢环节如果没有老将压阵是非常要命的。“
另一名教练也指出:“这种比赛打不出信心,到了奥运会落选赛怎么打?如果我是主教练,我就用詹国俊打主二传,这么好的年龄,二传应该比攻手年龄大一点,包括自由人,这才稳得住阵脚。哪有用小二传的?这是用人的基本常识。“
而主攻位置上,亚运会中表现相对出色的张晨也不在这份名单上;自由人位置,上海队的老将任琦同样没有入选世锦赛,还有进攻、拦网都相对成熟的张哲嘉。他们四位有能力、有技术的球员,清一色的只出现在了亚运会的赛场上。
这一奇怪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他们主观上不愿意为国家队效力?还是地方队对他们有所保护、怕出伤病?或是外教根本看不上他们的技术和能力?这些我们不得而知。
但无论怎样,有一个事实是:男排国家队所试验的“AB队战略”,在今年的两项比赛中可以说是双线失败。一队目标世锦赛小组出线,派出大量新人,结果关键分把握不利、四连败出局;二队喊出亚运会夺冠的口号,启用了大量老将,结果碰弱队调动不出状态,被越南爆出冷门,最后只取得第九名、创下历史最差。
”男排应该就派一个最强的阵容去打亚运会,然后再去世锦赛。像打荷兰这样的关键场次,你用新人去打,其实不是好的培养机会,他们压力这么大,技术动作到了关键比分都出现变型。“
用年轻球员本身就是赌博。他们可以打出高水平,但在压力之下,也会荒腔走板。
尤其是关键分上,年轻球员居多的中国男排多次出现波动。刘力宾直接飞一传;替补上场的杜海翔,有一个球甚至趴地上都起不来,脚动不出去;”关键先生“江川屡屡到了紧要关头扣球出界、被拦,调整传球后也数次出现低级失误…种种表现都说明,年轻球员的心理、技术远没有到火候。
“看似只是输两分,其实当中的差距非常大。一到关键比分,没有挺身而出的人,自我调整不过来,全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像江川,他的进攻实力很强,但是受心理的影响太大,对方在制约他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去应对。很多应该打线路的球,他选择发力、追求高点,结果失误。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经历,慢慢走向成熟。”
而在这些比分,如果有过硬的老队员上场,他们产生离谱失误的概率会低很多。至少,他们不会受到太多心理层面的影响。明明有好的老队员却不用,输球了又以”年轻球员多“为借口,每每到了大赛就重复这样的戏码,难怪球迷接受不了。
3 为何男排的比赛作风这么差?
与关键分拿不下来、技术粗糙相比,中国男排本次世锦赛最让球迷不满的是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有人甚至说看男排比赛,简直气的想砸电视机。男排队员在场上比赛,既看不到得分后激情四射的庆祝,也没有比分落后时的互相鼓励和安慰。全队一个个斗志不高昂,根本看不出男运动员的血性。
有教练说道:“输球不能输人。技术上的问题可以慢慢练,但这种比赛作风,输了是不可原谅的。”
这样让人窝火的表现其实在中国男排身上并非偶然,在此前进行的亚运会上,男排二队打出了历史最差成绩,几场比赛下来也仅有李立业、张哲嘉等个别球员展现出了运动员应有的比赛气质。很多球员,在场上总给人感觉萎靡不振,兴奋不起来,似乎赢不赢球都和自己没多大关系。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背景是,在国家男排AB队的设置下,部分一队球员本身对世锦赛就意兴阑珊,“他们很多人其实更想打亚运会,因为至少还有希望拿成绩、站上领奖台。打世锦赛,出好成绩的可能性比较低,打不好还要被骂。所以思想上,他们有些人就不是很想打这个比赛。”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思想素质,不得不说,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不具备当运动员的先决条件。有教练作过比较:“沈琼、崔建军他们那批之所以能坚持那么久,是因为自己喜欢打,这是最主要的。而现在一些年轻球员半路出家,他们并不是真正喜欢排球。所以到了要为国争光的时候,他们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
许多进入专业队的男排球员,首选的都是其他体育项目。排球对于他们而言,吸引力不高,愿意花时间钻研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一位退役后当上了教练的人这样评价他的队员:“我们那会儿打球,我还会去研究巴西队二传的传球,反复看他的视频然后去模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球员根本吃不了苦。在大学里打球,可能有些球员感觉还有点娱乐性,容易产生兴趣,自己会去琢磨怎么去玩好这个球。专业队的队员,有时候给他们调整休息,他们踢足球踢一下午都不觉得累,你让他们打一下午排球试试?”
不喜欢排球,对排球没有热情,这些球员到了国际赛场上,如何指望他们去拼搏,去认真专注于每一个球?”男排运动员最大的毛病是在思想上,每球必争,永不放弃,这一点男排真的应该向中国女排学习,提高团队凝聚力。“
一支没有团队精神的球队,永远都不可能打赢硬仗、更不可能站上最高领奖台,男排在国际赛场的表现形同一盘散沙,六个人打不到一起去。失误一个,所有人都耷拉着脑袋,彼此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交流。
其中,个别球员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球员本身技术水平就不高、存在短板,还没有团队意识,这样的球员在场上起到的不是正面作用,整个人都游离于球队之外。“ 而这些现象背后,球员的成长环境、文化素养、思维习惯等诸多方面,恐怕都有迹可循。
4 聘请外教,为何成绩越打越差?
本届世锦赛有关外教洛萨诺的执教水平,在球迷圈中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尤其是临场指挥方面,该换的人不换,不该换的瞎换这一点,被很多人诟病。
例如,“季道帅在中国队是相对成熟的队员,有经验。但外教没有给予足够的信任,经常打的好好的去用杜海翔换他,场上连唯一的一个主心骨都换下去了。”此外,自由人替补马晓腾连一分钟上场的机会都没有,接应唐川航也只是在江川发挥实在不佳的时候,偶有上场。
对此,曾带过国字号队伍的一位教练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问题不在外教本身:没有好的球员,外教就算累死也很难出成绩。
”男排的这些球员非常不好带。他们也不是不练,但是练多了,当你希望他们达到你的要求的时候,他们会有抵触。比如防守意识,保护这些,你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重视这些技术,这是最大的难处。他提高的意愿来自于哪里?他做不到,能饿死吗?他做好了,能改变生活质量吗?国家队和地方队可以给他什么激励?主观上不想提高,任何一个教练去带都会很吃力。“
不同于女排,男排的训练质量难以保证,原因在于:先不说队员自己主动去加练,光是不打折扣的去执行每一天的训练任务,这一点要做到就已经相当费劲。“中国球员最欠缺的是想把排球打好的强烈的愿望。他们不想练,不愿意练。”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真的要胡萝卜加大棒,一根鞭子拿在手上,靠铁腕治军或许能有所改变?
回想当年带出成绩的铁帅沈富麟、汪嘉伟,队员看到他们都害怕。在上海男排,沈琼这批球员都尊称沈导为“老大”,没有人敢在老大面前表现出任何懈怠。有观点认为:中国男排的队员自身思想觉悟比较差,不用铁腕管理,很难迫使他们提高。而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外教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男排。
“外教在中国足球和篮球十几年都不太成功,在男排的山东队和北京队也遭遇失败,原因是他们在单项运动的经验很难在集体项目上复制成功。何况洛萨诺以前带的都是职业球员,中国运动员哪里是职业球员?脱离了严格管理和思想教育,男排很难取得突破。”
有专家指出,中方教练团队目前在这支国家队中形同虚设,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恐怕是改变现状的一大关键。“让外教发挥他在科学训练上的长处,中方教练加强管理和教育。”
5 中国男排,什么才能让你起死回生?
撇开外教的争议,男排斗志涣散,精神粗糙背后,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环境。没有良好的环境和体制,男排就不可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中国男排所处的大环境,为何可以称之为恶劣?首先,球员们找不到进步的源动力。
”在国外,人家有动力,一个是喜欢的动力,一个是挣钱的动力。我们这两样都不沾边,既不喜欢,又挣不着钱。他有什么动力去提高?”
男排球员收入微薄,联赛却是一潭死水,具有潜力的新人走不出国门。“之前可能是水平不够,去不了国外。可那些水平够了、能去国外的球员,比如江川,他也出不去,因为俱乐部不放人。”
在这些方面,伊朗男排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思路。这个中东国家对三大球受到的重视程度或许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他们的排球联赛有大财团的鼎力支持,球员在国内能挣到钱,好的收入让他们愿意一直干下去。同时, 从国家队到基层队伍,全线聘请塞尔维亚外教。十年磨一剑,伊朗排协从青少年抓起,培养各级梯队,统一打法,集聚人才,这才有了今日这支跻身世界一流强队的伊朗男排。
大财团的支持和全线聘请外教,这两点中国能否做到?以目前的形势看来,显然有些天方夜谭。
除了没有动力,男排大环境的另一大问题在于缺乏竞争。在国外,球员靠合同生存,作为商品,他们在市场上流通,也就有了身价。“就算是胡安、安德森这样的球员,他们再牛,只要今年打不好,明年俱乐部就可能不要你。在中国,没有引进也没有输出,球员是没有价值的。在队里,小队员们都不如我,我就在这位置上混着,你也拿我没办法。”
“有的队员,我作为主教练也很想开除,但是开不了,开了之后,谁能补充进来?最后你还得用他。这就是问题所在,这些球员从小到大的环境是圈养的,他们没有危机感,没有紧迫感。打好打坏,你都得用。“
长此以往,在一个缺乏竞争和刺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好比是温水煮青蛙,就算是再有潜力、再有天赋的队员也不可能成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于男排的未来表示担忧。
而这些摆在台面上的问题,排管中心是否想去改变?又是否有这个决心去改变?
除了管理层的认识,又有多少俱乐部会愿意支持男排?即便有,追求回报的他们又是否舍得让国内的顶尖球员走出去?还有,后备人才谁去培养?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有谁会愿意含辛茹苦数十年去栽培未来中国男排的主攻手、副攻手们?而那些排球苗子、希望之星,他们在面对如此多样的选择时,又为何会愿意去选择排球?尤其当他们看到,一旦选择了这条排球道路,他们很有可能会像现在的这批球员一样,浑浑噩噩,拿不到成绩,也赚不到钱。
在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之前,我们很难将世锦赛失利的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个环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排球Dialogue”]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