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村|蒋巷村:从十年九涝到人人住别墅,蒋巷村变成了真正的“桃花源”

2018年09月04日 10:47:17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常熟市,蒋巷村,天刚破晓,蝉鸣蛙叫,叶子上的露珠晶莹欲坠。

  天气晴朗的夏末,暑气逐渐褪去,走进蒋巷村,道路两旁的凌霄花、紫薇花竞相绽放,荷塘碧水绿树掩映的别墅群靓丽气派

  生态园鸡鸭成群、蜂飞蝶舞,地里金黄的花朵随风微颤,千亩良田里碧淘绵延。一群又一群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尽情享受着桃花源般的惬意景致。

  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曾是一大片水恶土瘠、血吸虫遍布的低洼地。改变这一切的,是村支书常德盛带领下的全体党员和村民。也正是他们,让这片十年九涝的烂泥地,变成“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新农村、幸福生活新家园”

  养猪虽然又脏又累,但是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我越干越开心!”

  ——一位养猪大户的感激

  清晨四点半,天泛微芒,鸟儿们叽叽喳喳地开始吵闹,孙启华扛起一袋又一大袋的玉米、白糠、豆渣往配料池里倒,机器轰隆隆地开始搅拌起来。

  “起来吃饭喽。”他拿着管子走进猪圈开始浇喂饲料,数千头猪兴奋地高声叫唤,撅着小尾巴齐刷刷地围到池子边上。

  孙启华是村里出了名的养猪大户,猪场年养殖能力将近四千头。时间拉回到二十年前,那时的孙启华,父母相继病亡,自己又不慎犯了错,他自暴自弃,喝酒买醉,但他不知道的是,常书记热切的目光一直关注着他。

  变化发生在1979年的村民大会上,常书记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重则重、宜轻则轻的就业原则。孙启华参加之后萌生了养猪的念头,但当时的他什么都没有,村里就把砖窑厂的砖拉过来借给他盖猪舍,用3600元帮他贷了80头苗猪。

  

  “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虽然苦点累点,但是心里踏实也开心。”孙启华露出憨厚的笑容,他常年劳作出来的又宽又厚的双手是蒋巷村勤劳致富的秘密所在

  猪场一路走来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从2002年的大雨淹猪、2004年猪价暴跌、到2007年女儿的白血病命悬一线,都是在村民们齐心协力的帮助下走到了今天。

  直到如今,猪场的年营业额近千万。不仅如此,蒋巷村从很早就开始重视立体生态农业的建设。猪场的肥料通过管道直供1200亩优质的无公害生态粮食基地,不仅保证了全体村民和在蒋巷工作的3000人的吃饭需求,也为市场提供了部分有机大米。

  蒋巷村超前领先的生态平衡的观念不止如此,这里还建成日处理2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常熟市第一座秸秆气化站,空气质量监测站。目前已实现全村100%林网化

  今年,垃圾分类也在村里全面实行,每家别墅前都有两个垃圾箱,箱子上都有二维码。通过扫码将垃圾分类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让互联网和大数据与生态相结合,事半功倍。蒋巷村的循环经济没有深奥的理论,只有生动的实践。

  蒋书记让我们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我的孙子们个个都是大学生!

  ——一位老人的生活感悟

  “老蒋早啊!又来看儿子啦。”路上扫地的师傅看到蒋桃英热情地打招呼。

  “天天都要来才放心啊。”82岁的蒋桃英每天早上六点钟从老年公寓出发,到村子里兜一圈之后去小儿子的别墅里坐上一会儿。

  像蒋桃英这样的老人住的公寓,村里一共建了158套,离小儿子的家,恰好是“一碗汤的距离”。距离产生美,老年公寓与别墅适当分开,不仅不会减少亲情,反而可以增加彼此的挂念。

  坐在别墅里,回忆起一路走过的岁月,老人抿起了干瘪的嘴唇,捂着眼睛,哽咽到说不出话,止不住的抹眼泪。

  “我是抗日战争时出生在一条逃难船上的弃婴,连姓都没有,村民就叫我蒋逃婴,蒋是蒋巷的蒋,逃是逃难的逃,婴是弃婴的婴。小时候饿到骨头上只包着一层皮,讨了一整条巷子才讨到一斗米,日子真的太苦了。”

  老人回忆道,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蒋巷村,大家住的都是泥土墙、茅草房。一有刮风下雨,她和弟弟都要冒雨死死地拽着系在屋顶的绳子,防止屋顶被掀翻吹走,不结实的土房甚至还会垮塌。全村90%的人有血吸虫病,肚子里都是“积水”。

  当时,是常书记带领700多贫困农民,抱着“天不能改地能换”的信念,平整土地、筑路建渠。整整20年的治水改土让蒋巷农业彻底翻身,让科学种田有了可能。1979年蒋巷从吃返销粮一跃成为苏州售粮状元,如今蒋巷水稻单季亩产已提至千斤以上。

  “是国家的好政策还有常书记的带领,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我把名字改成了桃花的桃,英雄的英。我大儿子是种田大户,种了50亩的地,二儿子是厂里的领导,小儿子在厂里做工。现在大家过得多开心,我每年能领到两万多元的养老金,还有公寓住。下雨天都能穿皮鞋,轿车开到家门口,过年还给孙子压岁钱。兜里有票子,过得有面子。”

  她说,常书记让我们“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提升

  村里出钱,给大家每户每月订了四份报纸和两份杂志,鼓励大伙读书看报写笔记,写得好有奖励。还专门送上一个书橱,加上四五十本图书。

  蒋奶奶的小儿子清楚地记得,随着书本一起送来的还有个笔记本,上面印了常书记的一句话:“思想是灵魂,读书是根本。”不仅如此,对于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村里还有2000元的奖励。蒋奶奶乐的合不拢嘴,我的几个孙子都能念书,现在都是大学生啦

  我要让我的村民都富起来,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一位村支书的期盼

    早晨七点半,稻田里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一位老人步履轻健地走在田间,弯下腰扒开稻叶,仔细地端详着田里的情况。他就是带领蒋巷村转变发展的灵魂人物——常德盛。

  常德盛对于自己刚来蒋巷时“万户萧瑟鬼唱歌”的血吸虫病苦日子,“脸黄肚大皮包骨”的情况历历在目。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蒋巷村村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出任蒋巷大队大队长,怀揣雄心壮志的他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带领全体村民凭借一根扁担两个筐,硬是把1700亩洼地填高了整整一米。

  随后,又通过合理密植,增加田土肥力等措施使原来的“三不管”地带变成如今旱涝保收的高产田。直到今天,蒋巷村仍是江苏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蒋巷村有机大米还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

  种粮食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但是如何让大家“富裕”起来,成为常德盛心中的新问题。看到周边的村庄早已加入到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常德盛做出了决定:找准市场办企业。

  蒋巷村北边有个常盛工业园,如今年产值已经突破12亿元,“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源”,用村民的话说,“常盛集团是常德盛一手带起来的”。

  “许多农村发展乡镇企业都是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也碰到了这样的难题。”20世纪90年代,投资500万元办了个化工厂,投产两个月利润就超过100万元。可是村里的空气难闻了,鱼虾死光了,稻秧也开始枯萎了。我当时就决定宁可亏损400万,也要关厂!”

  常德盛认为,这样的工厂危害后代,污染环境,付出的代价是永远拿钱无法弥补的。从此,蒋巷村集中力量发展环保建材。如果当时大家一心只想着赚钱,不顾生态发展,也就不会有现在如“桃花源”一般美丽的蒋巷村了。

  如今的蒋巷,村民年收入近4万元,生态园旅游年收入一千万元,年均接客量近30万。常盛集团去年的年产值接近12亿。蒋巷村也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0%,实现“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公墓像陵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的总体目标。

  常德盛今年75岁,在蒋巷村当了53年的村支书。我们问道他“对于蒋巷村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打算?”

  常德盛说:“我们要继续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精神,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来开创振兴乡村的一个新局面。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强村,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眼前这个75岁的老人朴实地说。

  太阳渐渐西垂,常德盛仍在田头与村民交谈。他们的身后,翠绿的秧田迎着夏末的阳光,美丽的白鹭掠过水面飞向蓝天,在别墅里、在村民绽放的笑容里,幸福的味道弥漫在蒋巷的每个角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