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十全街,竟然住了这么多名人

2018年09月03日 11:31:11 | 来源:姑苏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十全街

  十全十美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要做到这一点,必要以天时、地利、人和。张士诚在苏州闯出一番新天地,但缺了点运气,被朱元璋覆灭,子城成了“皇废基”,而离“皇废基”不远处的十全街未被“朱张之战”殃及,还算“十全”。但若子城没因战争而毁坏,那也是十全或九全之事啊!

1

  十全街是苏州城区东南部的一条街道,东起葑门安利桥(安里桥)堍、西至人民路三元坊口,全长2004米。此街以南均为旱地,种蔬菜应时。1966年称友谊路,1980年统称今名。十全河共架桥8座:砖桥、吴衙桥、星造桥、带城桥、船场桥、乌鹊桥、福民桥、帝赐莲桥。

  早在吴王阖闾时代,其子城就在十全街附近如今苏州公园一带。由于与子城相近,十全街也就不免街市兴旺、行人稠密、十分热闹,在那会儿就是姑苏的繁华之地。而从那时起,十全街一带就开了姑苏宾馆的先河。当时吴国共有三所客馆(即现今的宾馆),为乌鹊、升月、江风。其中升月就在十全街一旁的带城桥东。而乌鹊就在十全街上的乌鹊桥畔,乌鹊桥则是因馆得名。所谓乌鹊即喜鹊,古人有“鹊躁而行人至”之说,客馆以乌鹊命名,不但理顺还透着吉祥。乌鹊馆沿十全河而筑,舟楫可至,车马可达,水陆都通甚是便捷。然岁月匆匆,怎奈馆废而桥存,却无意中留下了十全街沧海桑田的印记。

3

  改革开放前,闹中取静的十全街,曾是苏州涉外宾馆的集聚地,南林、南园、苏州等宾馆都坐落于此街。故“文革”期间,十全街一度被更名为友谊路,也成了十全街悠悠岁月中的一段小插曲。改革开放后,国门洞开,到苏州旅游、考察的外国人都入住于十全街上的涉外宾馆。精明的商人见机便在十全街上开出了一家家古董、字画、工艺品店,遂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旅游品特色街,十全街还由此上了国外著名的旅游杂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部门对十全街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中既保留了十全街上已栽了好几十年的法国梧桐,又保留了粉墙黛瓦、人家枕河的韵味。

  乌鹊桥往东,为大宅院区,古朴宁静,名士寓庐比比皆是。67号和103号为清代祖孙状元彭定求、彭启丰故居;111号为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故居(自誉“曲石精庐”);115号为棉织实业家严庆祺住宅;275号怀厚堂为王颂蔚故居,建于晚清;还有国民党将军朱培德公馆及马崇六公馆、唐亚宾公馆(老百姓戏称“芝麻糖公馆”);张善孖(张大千的二哥)、张大千、赵子云、萧退闇等也曾寓居于此。张大千、张善孖寓居网师园。南园是五代吴越中吴军节度使钱元璙的宅院,入宋以后名称沿用至今。

  67号和103号为清代祖孙状元彭定求、彭启丰故居。在清代近三百年的科举考试中,彭家出过2个会元与状元,1名探花,另有14名进士,31名举人,7名副榜,副贡生达130余人。由此可以想象彭氏大厅里“人间文福无双品,昭代科名第一家”之联的盛势,绝非是欺世盗名。彭家先祖在明初随朱元璋大军从江西来到苏州后,便在十全街做了诗书礼乐之户,从而尽得苏州人的文才与灵气。彭家的第一个会元是彭定求,彭定求的曾祖是明万历的进士,祖父彭德先是太学生,父亲是清顺治的进士,人称“吴中醇儒”的彭珑。康熙十五年,年仅28岁的彭定求连中会元、状元,6年之后,其族弟彭宁求成了进士,50年后,彭定求的孙子彭启丰也连中会元、状元,成就了祖孙同为状元世所罕见的辉煌。

5

  担任《全唐诗》总裁的彭定求,人们赞美他的文章,“多说理之作,虽乏劲健,而辞旨和厚,诗摹范(成大)、陆(游),多唱和不及其警辟”。彭定求的孙子彭启丰更是聪颖过人,少时即以诗冠吴中,与同学著名诗人沈德潜曾一同编辑《古诗源》而闻世,也曾结“北郭诗社”,与徐龙友、盛青嵝等人呤诗唱和。

  李根源故居,位于十全街111号。李根源是辛亥革命先驱者、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李根源故居现成为11户居民的“蜗居”之地。《沧浪区志》记载:“民国12年,反对曹锟贿选,李根源退出政府。民国14年端午节携眷来苏,寓居十全街111号。”十全街改造后,原来的111号已改成279号。1982年,这里被列为市文保单位。李根源定居苏州期间,经常探幽访胜。他查考地方文献,又在乡人的指引下亲身探访踏勘,先后发现了顾野王、沈周、唐寅、文徵明、韩世忠等名人墓葬几十处,并著书《吴郡西山访古记》。李根源故居原名阙园,曾有门屋、客厅、起居楼和书斋等。可现在只有一幢形制并不规整的两层小楼。小楼北面。在一堆木板、旧碗等杂物以及一块大理石板下,有一个青石井圈。“九保泉”“李根源书”“民国十年”等字样清晰可见。在小楼朝南一户人家的门口,在进门的台阶侧面嵌有一块刻着字的青石,经过仔细辨认,依稀是“诗书倦时,酿畜树蔬”“民国二十五年丙子春三月李根源”几个字。小楼的南面,是一排矮墙,中间有一扇小门。推开院门,里面竟还“藏”着一幢房子。按照巷口标志牌上的介绍,这里或许是李根源故居的起居楼或书斋。前院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棵金桂树。“这两棵金桂都是李根源亲手种的。此外,他还种了一棵玉兰树。三棵树意寓“金玉满堂”。

  王颂蔚故居“怀厚堂”,建于晚清,位于十全街275号。怀厚堂坐北朝南两路五进,东路为三进楼厅及两进平屋,厅内雕花挂落及格扇完好。1995年由于十全街路面要拓宽,北面沿街的建筑均被拆毁,原院中的罗汉松现还保留在街旁。王颂蔚曾受到潘祖荫、翁同龢等人器重,皆称其“颂蔚才”。甲午战争后,为国忧郁成疾,卒于北京任所。其妻王谢长达,在苏州创办振华女校。其子王季烈是我国清末明初的物理学著作翻译家。他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以物理学命名、具有大学水平的教科书,还编著了中国第一本中学物理课本,为近代物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声名显赫的家族中,不仅在王季烈这一辈弟兄姐妹中有王季同(号小徐),王季玉等科技专家、教育家,下一辈中更有王守觉、王淑贞、何泽慧、何怡贞等一批我国科技界泰斗。

  因十全街与十全河靠得紧,所以太阳未照在河上时,十全街上水雾氤氲。在十全街上吹吹徐徐凉风、尝尝美食,游游网师园,十分惬意。

  十全街与十梓街我经常混淆,除了都有“十”,“梓”我开始只读一半“辛”,“辛”与“全”的音稍有相近。到了我上中学时基本搞清,两条是平行的路,十梓在北,十全在南,十梓街路边没有河,十全街是河与路平行,河叫十全河,是第三横河,十全河从西向东流,可能是道前河流过来的。

  十全河可流到我中学读书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织造府,门上写着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这个门我们不常走,她其实是学校的南门,朝南开是向阳,阳气足。但她的正门我读书时是在北面,位于孔付司巷,正对东小桥弄,学生可从十梓街过来,也可从凤凰街经孔付司巷过来。比较畅通、安全,而南门有十全河,学生戏水可能会有危险。十全河的南面是十全街。我到学校走过这条路,我是从侍其巷到三多巷、书院巷,穿过人民路从三元坊到十全街,再到带城桥、沿带城桥下塘进校门。

7

  上面提及到王颂蔚,是光绪五年进士,曾住在十全街的“怀厚堂”,他与妻子王谢长达在十全街上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印象与记忆。1906年王谢长达在十全街创办振华女校,她是我中学读过的十中学校前身,现在十中里有长达图书馆、有王季玉的塑像。振华校址原设于十全街,后因学生日多,学校规模渐大,由王谢长达之女王季玉先生将学校从十全街迁至严衙前,后又迁至带城桥下塘之清织造府(即今十中校址)。

  当时王谢长达所办之女学,仅有小学与简师,王季玉各方奔走,筹集经费,聘请教师,为创办振华女子中学竭尽全力。当年风气未开,振华女中,仅有五名学生,尚有一人中途辍学,但她办学意志毫不松懈。除奔走劝学外,曾聘请社会名流蔡元培、费璞庵、胡敦复、李根源、张一麐及名师俞庆棠、竺可桢、王佩诤、贝时璋等为校董,学生始逐年增加。由于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中有去欧美留学者,且因校风淳朴,故校誉远扬,负笈来学之女学生,络绎不绝。费璞庵(校董)之子费孝通,虽为男生,亦争取入振华女中,被破格录取。季玉先生办学方式活泼多样,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如雕刻,绘画,国乐、文艺、家政等。还组织演讲会、辩论会等学生社团,举办作文竞赛,并聘请名师指导各类兴趣小组。因而振华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2006年,学校100年校庆时,我们在阔别43年后重回母校。我们分开时还年轻,43年后已是小老头了。我与同学张泉元在学校的各个主要景物前留影,把十全河、十全街、西花园、瑞云峰、织造府旧址定格在我们的相机里,也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中。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汪璐)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