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房”2018年第三季度10本好书出炉,你读过几本?

2018年08月31日 14:23:35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系统、通俗、权威的学习“及时雨”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一书,为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指明了路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的认识,切实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有所获,贵在内化于心。《三十讲》中,名句妙喻俯拾皆是,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国理念、民本情怀等方方面面的博大精深和深邃智慧。比如,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时,第二讲提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名句;第七讲中,用“中国共产党是‘众星捧月’中的‘月’”这一妙喻,对“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生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逐字逐句品味研读,注重温故而知新,如饥似渴地汲取精髓,切实扎牢思想根基;要勤于思考,注重习惯养成,始终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萦怀,不断提升认识水平;要对标看齐,善于提问,注重汲取众智,转化为谋事创业的成熟思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达到学习内化于心的境界。

  学有所成,重在外化于行。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三十讲》之第二十九讲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查研究、坚持抓铁有痕、坚持历史担当八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把握运用科学思想方法,立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工作实际,突破固有思维束缚,大胆创新谋划实施,切实增强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要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学习运用的成效体现在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的双重考核上,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学习外化于行的飞跃。 王 文

  

  将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讲清楚说明白

  

  《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一书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过去、当代、未来的发展,中国道路与历史唯物主义等等,要讲清楚之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非易事。陈先达先生基于深厚的学养,基于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精到把握,收放自如地将这些难于讲清的大问题,条分缕析,要言不烦,娓娓道告世人。读斯书,如沐春风,全无阅读理论类读物的沉重感。

  比如在第二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陈先生指出:宗教是以“恐惧”为压抑的力量而使人“自律”,其最终结果是使人成为“小我”,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则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者是无神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具有爱心和崇高道德理想的人,他们爱人民,爱受压迫、无依无靠的亿万劳动者,这是一种大爱。”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命力问题,也是当代人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理清楚的问题。陈先达指出:“马克思主义不可战胜的力量不在于它包含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在于它提供的寻找答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为每个时代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原理、方法,如世界向何处去,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贫富对立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等,都需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陈先达先生进而指出: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陈先达先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的第三讲“《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中,以极为简洁的表述,引领我们重读这一经典:“《宣言》的中心思想和意图是很清楚的,这就是关于两个必然性的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他对《共产党宣言》核心思想的捕捉,为当代人重温经典提供了最便捷的途径。何山石

  

  

  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在《中国的治理变迁》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代社会的成长和进步,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这种现代社会成长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为经历过1978年到2018年这40年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奇特的阅读感受——仿佛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重走了一遍自己迄今为止的生命历程,把自己生命中经历的那些或大或小的转折点以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跟中国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关联起来,既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又重思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历史进程。

  以人生的尺度观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其复杂不仅仅在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还在于其任务的多重性。从内容来看,该书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以治理改革为主体内容的政治改革。分别以党的建设、根本制度、协商民主、基层民主、行政改革、政府责任、政治监督、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10个重要政治领域的改革为例,系统地论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党的建设、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本书的11位作者不仅扼要概括了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政治变迁的主要成就,而且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存在的各种挑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整体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过程,不仅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也包括政治生活的深刻变革。

  那么,中国主流观点强调的政治改革又指的是什么呢?书中明确指出,是以政府管理体制为重点的国家治理改革。换言之,中国的政治改革不是许多西方学者理解的政治体制改革,这种改革不涉及基本政治框架的变动,而是一种以国家治理为重点内容的改革。

  40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既深且广,要把这40年纷繁杂陈的社会变迁全景梳理成一个条贯清楚的改革故事殊非易事。作为一部有不同领域专家书写的学术论著,你依然可以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孜孜以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经验的一个理论概括。周 伟

  

  

  与变动的世界对话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去看世界,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看世界》中,傅莹观察到,2010年之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战略透支严重,面对反恐战争、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损耗,开始反思和调整。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显著,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接连开创新的局面,外部世界对中国有钦佩、羡慕的成分,也有一些焦虑和担忧的情绪。

  面对外国的议员、官员、学者和媒体,傅莹总在不断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国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向世界要什么?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外界之所以这样问,首先是因为中国成功了。人们想知道:中国何以成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保障这种成功的?中国的人民怎么想?第二是,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很不充分。因此,当中国成长起来,在世界上开始承担更大责任的时候,外界自然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是怎么想的,将来要做什么?第三是,我们自己的传播意识和能力需要提升。直到现在,在国际信息库里源自中国的一手信息仍然是不够充分的。傅莹称:“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中国人不断去认识世界的过程,那么今后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我们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外界希望中国人多向世界提供令人信服的资讯,减少误解和误判。”

  傅莹在书中说,在国际政治的历史当中,中国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世界变化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对世界的未来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中国的选择,中国人的言论和行动,已经开始塑造明天的世界。但是这个塑造不会是单向度的,因为中国再怎么重要,我们也只是塑造未来世界的诸多力量之一,会受到其他力量的影响和牵制。因此,我们需要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有更加敏锐的感知。钟欣

  

  

  以“三大变革”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全书主张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与历史性机遇,更要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这就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总的来看,我认为这本书有新视角、新思路、新观点、新对策。

  以“三大变革”助推高质量发展,是本书的主线和核心内容。即,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并以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并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书中指出:第一,加快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二,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推动效率变革,就是要填平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一个稳固基础。第三,动力变革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必由之路,是释放资源活力、激发增长新动力的必由之路。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持续释放巨大内需增长潜力。首先应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未来几年要在继续坚持“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其次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适应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大趋势,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对外合作水平,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法治保障。再次应以打破垄断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要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创新,实现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最后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重点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魏礼群

  

  

  现代性的真善美修养塑造

  

  《有教养的中国人》是学者孙正聿所著的一本文化普及类读物,本书的着眼点,不是人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教养,以及如何形成这些教养,而是试图与读者一起探讨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阐述现代人应该具有真善美修养。

  人如何使自己“作为人而成为人”?人又如何使自己“作为现代人而成为现代人”?正是这两个关乎“人之为人”的大问题,构成了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问题,也促成了作者的总体构思,这就是要写现代中国人的真善美,包括现代思维方式、现代价值观念和现代审美意识的三大部分。

  在作者看来,“美”重在以情感人,“善”重在合情合理,“真”重在以理服人。全书内容由“美”到“善”再到“真”的总体框架,这就是现在的由“向往美的生活”到“追求善的存在”再到“反省真的理念”的上中下三编。

  作者认为,中国的问题不只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是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性的和时代性的问题,我们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今天人类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前,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认为,现代化绝非仅仅是高楼大厦耸入云天,高级轿车四处奔驰,高档时装花样翻新,高级享乐炫耀于人,“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教养的现代化。”他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塑造一个现代的、有教养的自我,塑造一个“尊敬自己”、“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的自我。

  “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也能够活得高尚。”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总是回响在人生活的世界上。作者说,人格的力量,不是“遥远的绝响”。鲁迅说,“捣鬼有术,也有效,但有限”。就这么几个字,道出了人生成败的真谛。认认真真地做事情,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问心无愧地尊重自己,就会活得大气、从容,也会有所成就。

  作者提醒我们,人类应当超越自然,又在自身的发展中力图使自己在高级的层次上回归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自在自为”的境界,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境界。 清 文

  

  

  对国际贸易竞争进行理性反思     

  

         在全球贸易战引发关注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支持并开展国际贸易,还是实行贸易保护?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清楚以下问题: 开展全球贸易,是否会使每个参与国都获益?有些国家为何没有在自身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领域开展贸易?  

  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合著的《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这本书,正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为我们理解产业发展、国家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提供了一把钥匙。拉尔夫·戈莫里为斯隆基金会总裁。威廉·鲍莫尔,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他曾任美国经济学会和其他三个专业协会的会长。     

  在这本著作中,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将古典贸易模型运用于分析现代世界经济,即一个以制造品、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以及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的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它有别于以收益递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经济。    

  戈莫里和鲍莫尔的分析表明:在现代世界经济中,一国生产能力提高到一定点后通常会损害他国的整体福利,因此国际贸易有可能导致各贸易国之间的重大利益冲突,而非全面提升各贸易国的福利。作者不仅阐述了这种可能的均衡结果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在什么时候出现;而且还说明为什么在现代自由贸易环境中,一国的产业竞争力有可能面临致命的威胁。    

  两位学者的这一著作,是对李嘉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修订。他们以传统贸易理论从未加以考虑的方式指出,在一些非常合理的条件下,各国的专业化选择远非取决于其的资源禀赋,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获得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弹性。这一主张绝无保护主义之嫌,相反,它与垄断竞争这一比完全竞争更加符合国际贸易现实的传统相一致。这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呼唤我们对国际贸易竞争进行反思。     

  他们对传统理论给出了新的解释: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多重均衡,其中的一些均衡要优于另一些均衡,而且每一个均衡都会对(更优均衡中的)收益分配产生不同的影响。书中的这些理念和思路,对于贸易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来说,相信都会有所启发。   丁一诚  

  

  

  活着是有意义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于1946年出版,随后不断再版,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售超过1200万册,影响和改变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人,获选为“美国有影响力的10本图书”之一。而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医生(1905-1997)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是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创立了“意义治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也正是这位教授,在二战期间为了亲人放弃了美国给予他这位专家的特别签证,选择被纳粹连同自己的家人一起投入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战后,只有弗兰克尔和妹妹活着走出了集中营,他的父母、兄弟以及怀孕的妻子都死在了集中营。你可以想象有着这样生活经历的一位学者,他的文字是只会纸上谈兵的鸡汤作家不能企及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遭遇。在这里,作者没有控诉和抱怨,更没有炫耀,他只是使用最简练的语言,如实的记录着在集中营这样的人间炼狱中囚徒、囚头、看守、狱医各色人等的不同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书的后半部分,弗兰克尔则借助自己在集中营中的所见所闻为论据,详细地论述了自己的意义疗法,其核心是: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认为,意义疗法因为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意义疗法不是告诉每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帮助每个人去发现自己活着的意义。     

  弗兰克尔相信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使命,人类存在的本质就是负责任,而绝对不是虚无主义和泛决定论宣扬的人生就是享乐和听天由命。针对苦难,弗兰克尔表示人们无需自虐地去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但是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最后,弗兰克尔给出了我们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经历磨难的勇气。     

  回到今天,弗兰克尔的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无疑是黑暗里的明灯,让我们看到了人心灵深处还有着更高尚的意义。   朱磊    

  

  

  勾勒大运河历史的另一面

  

  大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也浸透着黎民百姓的苦难;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从它由繁华转为衰落的过程中,可以观照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作家夏坚勇的《大运河传》一书,挖掘与大运河相关的纷纭史料,站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高度予以审视、整合,以“时间篇”“空间篇”的结构,完整地勾勒出了大运河两千多年来从开掘到更道的军事史和漕运史。         实际上,《大运河传》无意于从水利史和交通史的角度对这一世界第一人工运河作详细的叙述和考证——作者看重的是大运河的另一面,是它作为物的存在的同时对人的影响,是它身上所印刻和折射的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痕迹,是它对其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隐含于其中而作者极感兴趣并力图将其挖掘出来的历史哲学意蕴。    全书把二千四百多年来华夏民族的战争与和平、阴谋与爱情、宫闱秘事与大野风云、政治家的铁腕与民众的苦难,透过大运河的波涛汹涌凸现。四千里长河上下,从人文风情到地理物候,从光风霁月到水木清华,大运河周边的色彩、气息、生活情调在作家笔下都有精细入微的描写。     

  优美的文笔是《大运河传》一书的特色。夏坚勇一方面醉心于对大运河由南到北广阔流域不同地域文化、民俗风物、地理掌故的具体描绘,从江南吴越,到关中,再到齐鲁,然后到京城,它们不仅有自然风貌、山川物候的不同,更有因不同人文传统而形成的性情气质和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斑豹辞章的差别,当然更有南北交通后文化间的融合与互渗。作者洞幽察微,剖析毫厘,时有新意;另一方面,他又力图从对历朝历代开掘、整治、利用大运河这一专题史的杷梳中去发现历史运行的某些形而上的秘密。包括对一些历史人物,作者也力避正史代代因袭的笼统而刻板的记叙,试图通过再现那些特定的历史情境去尽可能把握他们的心理     

  大运河曾经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但统领《大运河传》全书的是一种富于超越性的现代意识,书中对历代运河交通管理制度,对漕运、漕供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历史因当代的烛照而彰显出理性之光,而现实则因为历史的参照加重了分量。  汪晓   

  

  大思维:人机一起思考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浪潮让组织和社会有可能大规模地思考,而该浪潮推动了一个新领域——集体智慧的出现。这个“大思维”就是指人类和机器共同工作、一起思考,它具有解决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的潜力。     

  智能时代,我们如何与机器互联,利用技术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为什么智能技术不会自动导致智能结果呢?线上线下群体如何协作?社会、政府或管理系统如何解决复杂的问题?本书从哲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收集见解,揭示了如何引导组织和社会充分利用人脑和数字技术进行大规模思考,从而提高整个集体的智力水平,以解决我们时代的巨大挑战。     

  作者杰夫·摩根,英国社会创新之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认可的社会创新领域的先锋,他是英国Demos智库的创始人(Demos智库被《经济学家》评为英国最有影响的智库),英国首相战略办公室的顾问。在《大思维:集体智慧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一书中,作者探讨了如何有意识地组织协调集体智慧,以便利用集体智慧的力量帮助我们生存和发展。作者着眼于最近的动员数百万人解决问题的实验性项目,也思考了为什么有些组织拥有很多聪明人和智能机器,却犯下了愚蠢的错误,例如投资银行损失了数十亿美元,或情报机构误判地缘政治事件,并展示了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那么,为什么智能技术不会自动地产生智能结果呢?《大思维》借鉴了最新的数据、网络平台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收集了来自不同领域(包括哲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深入见解,揭示了集体智慧如何引导企业、政府、大学和社会充分利用人类智慧和数字技术。作者指出了激发智慧的环境与弱化智慧的环境之间的差异,展示了人类和机器智慧如何才能解决商业、气候变化、民主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挑战。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全新的专业、制度和思维方式。     

  大数据时代,人与智能机器结合所产生的大思维正在改变我们的商业形式和生活方式,并将持续改变我们的世界。本书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助力我们深刻理解并前瞻性利用新科技以做出正确决策。   宗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