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石俊凤在为村民授课。冯维健摄
中新网承德8月29日电 (冯维健)“有了这个剪纸培训班,妈妈在农闲的时候很少去打麻将了。”26岁的郭艳龙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剪刀模仿“老师”的动作剪起窗花来。
郭艳龙所说的“培训班”,是丰宁满族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俊凤创办的一家传承基地。
图为村民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练习剪纸。冯维健 摄
据介绍,该基地自2015年开始创办,规模从最初不到10人发展到现在30多人,学员里年纪最大的71岁,三四十岁的占了一半,他们全都是村里的农民,农闲时会来这里跟石俊凤学习剪纸。从最初单纯为了打发时间,到现在变成了一份爱好,村民们进步很快。
在这间不足50平方米的房间里,学员们正在认真完成着“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在这里剪出一个莜面鱼儿似的弧,在那里剪出一个豌豆粒儿大小的圆……”在石俊凤看来,讲解构图时只有把抽象的几何图形具体为农作物形状,村民们才更容易听懂、学会。
图为村民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冯维健 摄
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张百万村,像郭艳龙这样来学习剪纸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他们都亲切地叫石俊凤“大姐”。在他们眼里,这位大姐亲切和蔼,讲课慢条斯理,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剪纸能手。但其实,石俊凤还有一个独特的身份,那就是国家“非遗+扶贫”试点丰宁满族自治县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培训专家。
图为村民在练习剪纸。 冯维健 摄
和石俊凤一起坚守阵地的,还有已经73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冬阁。
在五道营乡五道营村,正在为村民授课的张冬阁身着一件藏蓝色粗布老汗衫,脚蹬一双快要开线的牛筋底布鞋……若不是门前贴着工作牌,恐怕人们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老人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张冬阁。
虽然对自己很节俭,但对待班里的学员,张冬阁却是“大手笔”:“班里用的教材完全是我自己编写,自己出资印刷的。”为了记录下村民的学习成果,张冬阁还自掏腰包买了单反相机,让自己的老伴担任摄影师。在他看来,“艺术反哺归乡”是他应尽的职责。
图为剪纸教材、工作手册及学员作品。 冯维健 摄
图为五道营村剪纸工艺品展厅。冯维健 摄
随着授课的深入,张冬阁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剪纸工艺的附加值。这期间,他和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去过很多家工厂,经过不懈努力,陶瓷、铁艺、文化衫、沙发垫……一件又一件印有丰宁剪纸元素的生活用品出炉。
“丰宁是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们可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丰宁的特色非遗资源,用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提起初衷,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桑爱民说。
于是,该县率先在土城镇张百万村、毫村沟门村、五道营乡五道营村以及县龙腾艺术馆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利用当地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及企业厂房进行改造,形成相对集中的交流展示空间和展销互动场所。目前,已组织专人编写配套教材2册、印制工作手册数本,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授课100余课时。
图为剪纸陶瓷工艺品。 冯维健 摄
据了解,今年全国共有10个州(县)进入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名单,丰宁满族自治县是河北省唯一入选该试点工程的地区。
河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梁扉表示,此项工作不只是为了提升贫困人口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由“输血”变为“造血”,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梁扉称,下一步将着手建立省级非遗扶贫工作站,积极引进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设计人才来站指导,同时做好商品销售和产品研发的对接工作,实现老手艺和新工艺的融合,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
虽然现在是农闲时节,但村里的麻将馆却冷清了很多。“谁说剪纸只能是女人的工作,我一个大小伙子一样可以剪得很好。”郭艳龙一边说着,一边拿起自己刚剪好的蝴蝶向母亲炫耀。(完)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