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各种消费离不开付款,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从紧巴巴地“凭票购物”到出门带现金,准备各种零钱,再到信用卡刷卡支付,一直到如今的移动支付、刷脸支付,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后”老伯支付宝玩得溜
“可以用支付宝吗?”65岁的王老伯对一家童鞋店的店员问道,他正在给孩子买双鞋,得到的答复是“刷卡、微信、支付宝、苹果手机扫码支付在本店都可以使用”。王老伯熟练地打开支付宝让店员扫码,“以前不习惯扫码支付,总觉得不安全,但是出门带着现金特别是要带着零钱,太麻烦了。有几次在外面买东西,我在找零钱结果耽误了后面的人结账,怪不好意思的,思来想去还是要把这些新东西学会!”从对移动支付一窍不通到成为移动支付“能手”,王老伯学得很快,支付方式的变化也让他感慨万千:“像我儿子他们一代,还有用现金支付,到我孙子他们,估计都没有现金支付的概念了。而我年轻的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凭票供应,食品、百货都凭票购买。我记得1986年我儿子结婚的时候,电视机也是凭票供应的,走了很多关系,才搞到一台19吋的索尼电视。前几天家里大扫除的时候,找到几张上世纪80年代的粮票,孩子们都特别好奇,估计几十年过后的人们看我们用手机支付也会觉得特别奇怪。”
排队付款成为“过去式”
市民周先生一家三口在位于金城路的沃尔玛超市购物,买了大包小包的东西正要排队结账,一看结账的队伍很长,周先生两岁多的儿子等得不耐烦,吵着要去游乐场玩。周先生特别淡定,拿出手机扫描店里的微信程序,然后对着购买的商品一一扫码,微信支付过后,生成一个二维码,到出口处扫一下,就完成了整个过程。离开超市时,周先生望着排队结账的人群,笑着对妻子说:“所有的超市都应该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高科技似乎让排队付款成为“过去式”。市民宋小姐和家人傍晚到位于京东广场的网红店“小象生鲜”购物,店家正在搞活动,人山人海。69元一个的波士顿龙虾,39元的多宝鱼,49元8个的生蚝,一家人买得不亦乐乎,但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排队人群时,宋爸爸忧心忡忡地说:“这要排队到啥时候啊,我都想不要东西直接回家了。”这时小宋不慌不忙地拿出手机,打开小象生鲜APP,对购买的商品一个个进行扫码,然后提交微信支付,还用了商家提供的支付优惠券,整个过程不过一分钟。宋爸爸和宋妈妈很是惊叹,“现在高科技果然方便,看来不学点新东西,耽误的是自己的时间。”
“扫码”化解没零钱的尴尬
“唉,今天坐公交车尴尬死了,忘记带卡,也没有零钱,多亏有人给了我两元钱”,市民陆阿姨跟女儿诉说坐公交车遇到的尴尬事。只见女儿不慌不忙拿起手机,打开支付宝,选择付钱,再选择乘车码,把太湖交通卡也添加进去,“你以后坐公交车直接扫码就可以了。我还给你装了无锡地铁的码上行APP,直接扫码进站,而且经常有半价乘坐地铁活动。”
陆阿姨感谢女儿的同时,也很是感慨:“以前出门没准备好零钱就不安,有时候会到小卖部去兑换,不好意思找人白帮忙,只能去买件小东西兑换零钱。现在手机支付几乎在任何场景下都能实现,真的免去了好多不必要的麻烦。”
关于“理财”
996年一年期定存
利率竟超过10%
现在不少人也许会吐槽银行存款利率低,部分银行员工也会抱怨拉存款难,但是你知道1996年的时候,银行定期存款一年期的利率竟有10.98%吗?
市民张女士今年30岁,她印象中自己第一次存款就在1996年,“那时候上小学,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去银行储蓄,定期活期,存多少时间随便我们。于是我就让家里大人带着我一起去办理存款,那时候人特别多,排队排了好久,我把好几年积攒下来的2000元零花钱存了一年定期。那时候对利率什么的完全没有印象,就觉得一个小孩跟着大人去做这件事情,有长大做主的感觉,后来听家里长辈追忆过去的时候,提到1996年定期存款的利率竟然高达10.98%!现在各类理财平台除了那些忽悠人的,哪还有这么高的利率,难怪那时候人们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就是银行存款了。”
声 音
陶阿姨:
我们这代人呢,银行里没有存款心是发慌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29个重点城市居民存款榜,2016年,无锡住户存款余额为4957.02亿元,增速为5.6%,在省内排名第三。无锡在“人均存款”一项表现突出,排名全国第九、江苏第一,比南京、苏州人均存款高0.2万元。相关人士表示,无锡在住户存款总量上的表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由于无锡工商业发达,城市化进程开始较早,因而在人均指标上表现特别突出。
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储蓄利率一直在变,但是对很多人来说,银行存款依然是他们钟情的理财方式。市民陶阿姨今年68岁,主要的理财方式除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定期存款了,“图个省心方便,我们年纪大了,那些花头精很多的理财方式不适合我们,风险也高,银行里总要有些定期存款的,我们这代人呢,银行里没有存款心是发慌的。我从20岁参加工作就有了定期储蓄的习惯,这个习惯都保持了大半辈子了,定期存款也提醒我不要‘倒头光’,一定要有结余,才能过好日子。”
陈医生:
每一个投资决定,不管大小都经过科学权衡
古稀之年的陈医生是邻居和同事们眼中热情开朗、对新事物始终保持好奇的一位时髦阿姨,年轻时学书法国画,发表诗歌散文,如今玩单反玩了十几年,还搞一些小件的收藏。除了工作上的不断进取,生活上的多姿多彩,陈医生也是好友眼中的理财高手。
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医生就注册了个人股票账户,当月工资还是百元级计算的时代,她就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炒股票的“小散”,勇敢地利用工资中省下的积蓄,买卖股票并赚到了收益,“我的股票号还是三位数的呢!”“当时我们经常跑上海,看到上海一些思想特别活络的人都在开始做股票,很受触动。”陈医生坦言,当时进入股市有跟风的因素,但更多是看到国内最早一批聪明大胆的人正在谋求改变和更多出路。
随着无锡经济的发展以及多轮工资改革,陈医生的收入越来越高,但无论在什么时候,陈医生都愿意成为最早的尝试者。“人不理财,财不理你。”作为工薪阶层,陈医生更擅长把手边的余钱打理好。她和爱人有计划地购买基金、理财、保险,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家庭财产的不断增值,也有了无后顾之忧的保障,在退休后的这些年,小日子过得充实而有序。“每一个投资的决定,不管大小都经过科学权衡,不盲从,不信天上掉馅饼,总不错的。”陈医生总结道。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