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刘艳
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升,为下一步继续保持“稳”打下了坚实基础。文中提到了重庆力帆摩托车出口菲律宾,年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4000万美元。力帆只是中国品牌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已然感受到了现如今中国品牌的力量。
提起中国品牌,海尔“砸冰箱”和温州“烧皮鞋”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唤醒人们质量意识的标志性事件。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强调要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离不开品牌的发展与壮大。近年来,中国品牌实现了了不起的跨越,从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这些卓越的超级工程,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磁悬浮列车等走在时代前端的科研成果……一批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实现逆袭,“中国航天”、“中国高铁”等大国重器享誉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成为高品质、高质量的代名词。
成就世人瞩目,任务却依然艰巨。品牌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从质量、创新、文化等方面入手,擦亮中国品牌,夯实中国经济基础。首先,要在质量上下“硬功夫”,坚持做精做强,提升产品自身的品牌含金量。其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当作“牛鼻子”来抓,关注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持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再者,用好传统文化,讲好品牌故事。一方面,要注意注入文化内涵,要挖掘、提炼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发出中国品牌声音、展示中国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中国品牌的文化交流与认同,以中国品牌促进跨文化沟通,赢得更广泛的全球市场,增强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让中国品牌走出去。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提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品牌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关于加强中国品牌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方案》,一方面确定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增强国家软实力;2016年,提出设立“中国品牌日”的倡议,并于2017年正式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2016年6月6日,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国品会也应运而生……品牌建设任重道远,必须持之以恒,我们相信,路再长,走下去,也定能到达。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