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陶玉
意见箱挂在距大门两米处,箱体上面蒙着一层灰,锁头已经锈迹斑斑,"肚子"里满是枯黄的树叶还有一条脏毛巾……这是半月谈记者近日在杭州某社区大门外看到的场景。当询问往这个意见箱里投送意见建议多久能得到反馈时,社区工作人员答复“不知道”。
纵观现实,一些地方和单位把意见箱做成了“摆设”,箱子倒是挺漂亮,却没人日常管理维护,使用率很低,更别提里面的意见能及时处理了,甚至有的部门为了应付上级安排或是政民互动要求,把意见箱摆到了人烟稀少、视线不到、触手难及之地,似乎故意不想让意见箱与群众接触。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按理来说,设置意见箱是一些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征询公众意见建议的重要方式之一,设置渠道,让群众有意见和建议大胆地提出来,这既是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方式,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助于推进各项工作能够持续健康的开展。
究其原因,意见箱成为一种“摆设”的现象出现,一方面是民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呈现“多样化”,现如今,处在网络时代,信息高速发展,许多民众倾向于将意见通过网络来进行传递,传统的写信投递到意见箱用得就少了;再次,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增逐步强,担心在投递信件的同时,个人身份显露,遭到打击或报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提出的意见没有得到回应或解决处理的不及时甚至不处理,投了意见“石沉大海”,“寒了”百姓的心,有与没有“没两样”,让民众对“意见箱”失去了信任感。
要想解决危机,就要让意见箱真正发挥作用,建立相关问责机制,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里,别让百姓寒了心,更别让他们的诚恳建议成了庸政懒政的“注脚”。
畅通群众信息渠道,建立问责机制“杀手锏”。仅靠记者明察暗访或相关媒体“曝光”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严格的问责机制,比如:对群众投送的意见和建议,不但要有专人来受理,不能“束之高阁”,“置之不理”,要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做好登记及“台账”,若是发现群众意见和建议在哪个环节被“卡壳”,就要及时亮出“杀手锏”,严肃执纪,层层问责,事无巨细的深层次追究,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
厚植为民情怀,搭建党群服务“连心桥”。意见箱是听取民众意见的一种重要方式,收集民意、民情,就是为了知道民众在想什么,知道民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需厚植“为民情怀”,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彻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样才能得到广泛拥护,执政基础才越来越扎实。既然设了意见箱,就应当让这个意见箱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让其真正成为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莫让意见箱成为一种“摆设”,意见箱里有意见并不可怕,说明群众信任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可怕的是意见箱里无意见,甚至是没人提意见和建议,说明民心正在远离我们,那才是最大的“悲剧”。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