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8年长江文化艺术节开幕还有两个多月时间,但记者在张家港市艺术中心看到,来自云南、四川、上海等地区的艺术团已纷纷将剧目报到了苏州张家港主办方这里。评审组要从25部大戏和11部小戏中分别选出10部大戏和1部小戏登上今年的艺术节舞台。
自2004年首创长江文化艺术节以来,巴蜀、荆楚、吴越、海派…沿江流域的各色文化资源就定期在苏州张家港荟萃。这座位于江尾海头的小城,用创新办节的方式,把长江上下游的文化连成一线,尽显母亲河文明多元交融,不拘一格的本色。既打响了长江文化的品牌,又改善了长江流域戏剧的生态环境。评审组成员杨文良告诉记者,办节以来,本地观众对长江流域的剧种开始熟悉并且逐渐喜欢上了川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艺术形式。因此,在大家共享共护长江文化资源的同时,张家港也为自身城市文化繁荣引入了"源头活水"。
来到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演员们正在加紧排练。国家一级演员,艺术中心主任董红说,作为一个县级剧团,这项文化盛事刚举行的时候,来的都是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剧团,他们作为东道主也曾觉得胆怯。但凭借十多年来的交流学习,和自加压力迎头赶上的奋斗精神,他们如今也捧回了戏剧“梅花奖”,入选国家级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产出了《三三》《一盅缘》等一批精品原创剧目,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升。
长江文化艺术节举办十多年,共有130多项大型跨地区文艺活动举行,沿江流域140多万人参与其中,催生了长江文化促进会、长江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载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加快推动着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流动交融。
自古以来渗透在江苏文化中的创新基因,则为长江永续发展加注了活力。在扬州,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东西贯通、南北相连,搅动了一城的经济文化活水,孕育出无数能工巧匠。然而古城也曾陷入过旅游产品雷同化的怪圈。为了充分发挥自身历史名城的优势,扬州打造“486”非遗集聚区,以公元前486年扬州城历史文化的起点命名,邀请散落在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集中展示玉雕、漆器、刺绣等非遗文化。通过大师展演、游客体验、特色定制等创新举措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与旅游产业进行高度融合。开园至今,已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游客们表示,能找到许多长江和运河的文化符号,感受到了古文化在这里被保护和传承得很好。
地缘相邻,文源相近,在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同时,江苏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跨江联动、统筹发展间,构建以长江为依托的历史文化空间。南京博物院和江苏大剧院遥相呼应,组成南京宜古宜今的文化公共空间。镇江西津渡引来大批创客入驻,为老街区增加新活力。常州建成一批创意文化园和创意街区,释放“文化+”的魅力。无锡以古镇和特色小镇为载体,弘扬吴文化。泰州以“水”为魂,一个个特色田园乡村应运而生。南通修复沿江生态,让狼山风景区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江海之滨。沿江各市用好用活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家底",各有各的味,各出各的彩,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以精神为舵,以文化作桨,为一江碧水提供不竭动力。
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会长顾江表示,要把长江江苏段的地域上的历史文化以及现代改革开放集中表现的人文精神打造出来,并用产业化的方式加以表达。同时各地在打造文化精品、文化载体的时候要更加贴近老百姓,形成融入生活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