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是不是三文鱼?这个标准有点“王婆卖瓜”|荔枝时评

2018年08月14日 15:09:1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田勘

  (作者张田勘,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媒体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年5月,一则“我国青藏高原养殖三文鱼已占国内三分之一市场”的新闻引起了争议。有人说,青藏高原养殖的是“虹鳟”,并非“三文鱼”。争议尚未平息,近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及13家企业发布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正式把虹鳟列为三文鱼。这13家企业包括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青海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

  看到这个消息,网友炸了。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标准有点“王婆卖瓜”,“攀龙附凤”了。但严格看来,把虹鳟列为三文鱼顶多是打了一个擦边球,还没有滑到指鹿为马的泥淖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或产品,都有标准,并且标准有大有小,有严有宽,有专业和非专业。在中国,产品标准大致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把虹鳟列为三文鱼,制定标准的都是水产加工行业,这显然是自己为自己定标准,因此这个标准只能算是团体标准。

  显然,团体标准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是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因此,消费者和社会是否认同,取决于自愿,并不强制。而且,将来由上位标准,如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矫正和修正,也未尝没有可能。

  但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把养殖和野生的大西洋鲑、太平洋鲑、鳟鱼和银鲑都列为三文鱼产品,从生物分类上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等。但是,传统意义上的三文鱼与虹鳟尽管同属鲑科,却属于不同的属,即同科不同属。鲑科之下分为海鳟和虹鳟,太平洋鲑和大西洋鲑都属于海鳟,而虹鳟是淡水鱼。从生物分类的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来看,虹鳟与传统的三文鱼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当然,差别也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两种鱼在营养、口感、品牌、历史、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与它们的生长地、生长或养育过程及方式、生长周期,捕捞或养殖成本等有很大的关系。

  从生长过程上看,三文鱼的拉丁文(Salmon)词源已有明确说明。Salmo是攀升之义,说明三文鱼出生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的河流,但成长于海洋,成熟后又会洄游(攀升)到出生的上游河流里产卵。在洄游时它们历尽千辛万苦,游过湍流、跨越浅滩、跃上瀑布,回归出生地,然后在产卵后叶落归根,寿终正寝。而新生命诞生后,又会重新游到海洋生长,周而复始。但是,虹鳟既生于淡水也长于淡水,没有跨淡水和盐水的洄游行为和两栖属性。

  除此以外,还有文化和认知差异。虽然科学尚不能揭示三文鱼历尽千难万阻洄游到出生地的原因,但是它们诠释了生命的顽强。

  而且,传统三文鱼也因为物以稀而贵而带有了某种贵族风范。野生三文鱼每对平均可产下4000颗鱼籽,经过一个冬天的飞鸟啄食或别的鱼类吞食及其他损耗,来年春天约有800条小鱼被孵化出世,在游向湖泊和大海途中又被大量伤害,约有200条能够到达大海。4年后能够洄游到出生地的只有10条,其中8条被人类捕捉,最终到达出生地的只有2条。

  总之,无论野生还是养殖,传统意义上的三文鱼的成本高,虹鳟的成本低。前者的价格每斤市场价在80-100元人民币,而后者的价格在30-50元。

  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之后,也许可以理解网友为何不认同把虹鳟归为三文鱼了。关键在于这个标准打了擦边球,把籍籍无名的小草提升到金枝玉叶的行列,有点鱼目混珠的感觉了。

  因此,把虹鳟归属为三文鱼也许并没有大错;但人们选择一种商品,除了考虑其生物学属性,还会考虑到其安全性、口感、累积的口碑、以及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等等。

  所以在销售时,商家如果把虹鳟列为三文鱼,也需要在产品包装上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如此,就可以让消费者区分传统意义上的三文鱼,和虽然名为三文鱼却是虹鳟的淡水鱼,让消费者明白消费,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