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从温饱到品质的嬗变 粮食变迁折射时代发展

2018年08月14日 10:24:41 | 来源:无线淮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改革开放40年,淮安粮食产业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面开放粮食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现代化粮食购销体系初步建立,产业发展规模化、品牌化成效显著,阔步走出了一条独具淮安特色的粮食发展路径。

  走进淮安市粮食直属储备库信息化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现代化的电子大屏,各个库里的仓储湿度、温度都一目了然,为科学的储粮、管粮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性数据。围绕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淮安粮食部门创新推广的“满意淮粮APP”,让农民卖粮进入“指尖时代”,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粮食智慧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与国家、省粮食大宗粮食交易平台对接,在市内就实现了粮食挂牌上网竞拍。

  “我们淮安所有的粮食企业,包括我们的合作社、种粮大户成批量的粮食采购、销售,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交易,粮食企业的省市储备粮的轮换 销售,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能发现价格;第二个能寻找到成批量的客户,能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淮安市粮食直属储备库主任刘超向记者介绍道。

  如果说科技为粮食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撑,那么,改革则成为粮食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993年,粮食价格和经营放开,实行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开始退出历史舞台,2001年,淮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方位转变,粮食事业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淮安市粮食局副局长张新民表示:“粮食购销以前是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一下子走向市场化,也面临困难和问题,机遇和挑战,我们顺应形势,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对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行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资产出租等多种方式,把企业盘活。“

  淮安确立了国有粮食企业主导粮食购销,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一改过去坐等收购方式,走出门去,开展多形式收购。积极开展订单收购、工商联手收购。既解决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渠道和货款安全问题,又解决了工业企业的原粮来源和库容不足的问题。在淮安共建宁淮优质稻米基地项目,拓展两地粮食产销合作。

  “我们建立了宁淮合作稻米基地达到了50万亩,供应南京的稻米达到10万吨,应急保供的成品米达到3.6万吨。”张新民说道。

  改革的大潮,使得粮食产业化浪潮蓬勃而来,市粮食部门因时利导,突出重抓品牌创建,创成全行业国字头品牌5个,省名牌商标24个。其中“淮安大米”已经成为淮安“新名片”,与“淮安大米”联姻的市淮粮控股有限公司,尝到了品牌化的甜头。

  公司运行总监帅强告诉记者:“淮安大米品牌的创建,把所有的资源全部都整合到一起去。带动了我们企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企业也相当于跟着淮安大米的这个船,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为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淮安粮食产品供应种类也是日益繁多,全市粮油加工企业160家,米、面、油年产量分别达80万吨、50万吨和5万吨;饲料转化企业22家,年产量超过125万吨。全社会粮食仓容354万吨,全市粮食库存充裕、保质保供能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居民的膳食结构已经由数量温饱型向质量营养型转变,我们将主动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以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淮安市粮食局副局长郑贤明说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