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的邵伯湖岸,有一个扬州最小的村子——沿湖村。过去,村里410户村民常年靠在邵伯湖捕鱼为生。然而长期过度的捕捞和围网养殖,曾一度让邵伯湖里的鱼虾变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为了重现往日碧波美景,“退养还湖”、渔民上岸,成了当务之急。但想让祖祖辈辈“水上漂”的渔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并不容易。为此,沿湖村实施了填塘整地和渔民上岸定居工程:统一规划别墅小区、村民享受城镇医保、开展转产技能培训、打造渔文化特色农家乐……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渔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小马哥农家乐”的老板马明斌告诉记者,现在做了农家乐,经济收入比之前高得多,一年纯收入就有20万左右。马明斌是村里最早上岸做农家乐的渔民,如今尝到甜头的他,又在家里盖起了新房子,打算扩张经营规模,发展特色民宿。他说,对于他们这些从小在邵伯湖长大的人来说,邵伯湖就是他们的母亲湖,只有把邵伯湖保护好,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渔,是过去沿湖村的穷根,但如今致富的方子,偏偏也是从这个“渔”字而来。“退养还湖”之后,邵伯湖的鱼虾慢慢回来了,甚至还出现了大片生态湿地。利用这一资源,沿湖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住进“渔家乐”,品尝湖鲜,体验渔村风光,成为了村子的新名片。去年,村里仅乡村旅游的营收就超过两千万元,过去的"穷渔花子"村,如今变成了全国“最美渔村”。沿湖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德宝说,“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才能推动我们永续的发展。我们重点要发展生态经济,要真正让我们这个群体改变落后面貌,带动整个渔民的转产致富”。
一手抓好民生发展,一手抓好生态保护,这是有着400公里沿江岸线的江苏,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坚持。在无锡,新沟河江边枢纽的建设,有效减轻太湖防洪压力,提升沿岸居民生活质量;在南京,江心洲上的首个安置房小区,为拆迁村民打造了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的宜居家园;在苏州,集中整治城镇黑臭水体69条,新增污水管网281公里以上,增强了民生基础保障。
在常州新北区春江镇的长江江堤外,就是常州的魏村水源地,它是常州整个供水体系的核心,关系着400多万常州人的生产生活。曾经的水上过驳船,以及附近的大型企业,对水质存在安全隐患。为保护水源地环境不受污染,常州在魏村水源地划出生态红线,确定一、二级保护区,明确在一级保护区内不能有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从去年起,常州开展"零点执法行动",两家产值上亿的企业主动配合政府搬迁,长江孢子洲水上过驳区也被取缔。同时对饮用水区域进行每日巡查,并配套了监控预警系统。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附近环境非常好,水也很清,老百姓能喝上放心的水了。
安全饮水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近年来,江苏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以生态保护为抓手,促进民生改善而作的努力。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也为长江经济带的民生发展续添红利。
去年4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新理念出现在江苏省优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中;去年底,《关于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出台,勾勒出江苏沿江八市融合发展的美好蓝图——在长江黄金水道两岸,南北沿江高铁加快建设,“1小时城际交通圈”“0.5-1小时城市通勤圈”加速落地;今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出台,促进社会人才结构优化布局,加快人才要素落地的保障性措施纷纷问世……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社会民生各领域的制度“一盘棋”正在江苏加速形成闭环,一幅人居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画卷正在江苏大地展开。
对此,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表示,长江流域的民生建设并不是孤立的,生态保护是前提,经济发展是基础,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了民生发展,老百姓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实惠;同时交通、旅游、文化、医疗方面的公共服务的衔接,又推动了民生资源的共享。长江经济带更高水平的民生建设,就必须要在保护和发展中来实现。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冯源 编辑/梁瑄)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