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拍卖一元钱水笔,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荔枝时评

2018年08月03日 15:32:0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史奉楚

  (作者史奉楚,荔枝新闻投稿作者,法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安徽蚌埠市龙子湖区人民法院拍卖1元黑色水笔的事情引发关注,1元钱的笔也值得拍卖?有网友质疑该法院是为了应付工作,以完成结案率的考核。记者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检索发现,还有其他法院拍卖瓜子、茶叶、图书等低价物品,定价多为110元。这类拍卖是否有浪费司法资源之嫌?对此,有的法院工作人员承认错误,并撤回拍卖;也有一些人认为,拍卖物品虽然不值钱,但均按照司法程序执行。

  通过司法拍卖程序,拍卖水笔、瓜子、茶叶等低价物品,显然突破了人们一般的认知,难怪引起网友的质疑。

  一般来说,司法拍卖要耗费高昂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并启动多项程序。如申请人申请立案、法院受理、分配到执行法官手中、法官去执行、制作扣押裁定、查控财产、制作拍卖法律文书、网上发布拍卖信息、与拍得人进行交接等等。而且,拍得人还需自行到法院填写相关文件,支付对价,然后领取拍卖物。大量的投入,最后仅仅是为了一支一块钱的水笔,是不是不太合理呢?

  而且,根据相关规定,对于查扣到的一些被执行人财产,无法拍卖或者变卖的,经申请执行人同意,且不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将该财产作价后交付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也就是说,虽然司法拍卖“1元水笔”并不违反违反相关法律和程序,但这一“程序空转”现象难免有瞎折腾的嫌疑。

  对此,涉事法院回应称,因为案件承办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致使执行工作出现失误,已对相关人员批评教育,并对错误行为进行纠正。这样的回应恐怕还无法打消公众疑虑。

  一方面,在案多人少压力下,劳心费力地拍卖“一元水笔”等低价财产无疑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仅仅把板子打在某些工作人员身上,恐怕还难以解释这类现象为何一再发生。更应该追问的是,对于法院工作人员的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基层实际和司法规律? 

  当前,一些法院推行绩效考核,以期限、权重、比率、均衡度、满意度等数字为考核指标,这本来是好事。但一些考核指标却并不接地气,不符合司法规律。甚至有一些考核方式政出多门、叠床架屋,这样的不仅不会提升管理水平,反而将基层工作人员引到了歧路,无瑕顾及具体务实的工作,疲于应付,最终只有选择通过投机取巧来凑数字,应付考核。譬如,一些上级法院考核执行期限、追求高“网拍率”,而拍卖低价物品既可以让本来6个月的审限延长至12个月,又可以提高网拍率,何乐而不为?

  拍卖1元钱水笔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工作的关注,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不妨以此为契机,深入反思司法拍卖“1元水笔”现象,进而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尊重司法规律的工作机制,真正破解执行难问题,从而赢得当事人和公众的好感和信任,修复司法机关和公众的信任关系。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