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证·40年对比:从文化宫开设日语课,到各类培训机构遍布常州

2018年07月31日 15:47:35 | 来源:常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改革开放后,常州市工人文化宫是工人业余活动的好场所,更是科技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不大的庭院里,围绕8个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先后举办了各种科普讲座。后来,又陆续办起了科技短训班和中专、大专程度的文化学习班。当时,有学员1200多人。

  棉织十一厂24岁的挡车工叶慧英是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也是文化宫日语班的学员。她原想学英语,觉得这是国际上的普遍用语,但是,当她了解到日本纺织业比较发达,日文技术情报资料来得也快,学日语用处更大时,就改变了学英语的打算。她上的班是三班倒,学习与生产常有冲突。每当缺了课,她就在第二天赶到文化宫找老师补课,从不间断。

  63岁的朝鲜籍日语教师李仁明,退休在常州居住,被聘请为文化宫的专职老师。为了增加学员们课外自修的机会,他充分发挥自己通晓四国语言的特长,从外文版的《北京周报》《人民中国》上选择文章,编写补充教材,并放弃休息,亲自刻写蜡纸,进行油印。他说:“我年老了,可也要为我的第二故乡——新中国早日实现四化作贡献!”

  当时的工人文化宫已然成为常州工人阶级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攀登科技高峰的前沿阵地。

改革开放之初,科学和学习之风吹遍全国。图为文化宮业余日语班老师在给学员上辅导课。 季立果 摄

如今,全市各类培训机构、民办教育机构数不胜数。图为在《后先天英语》课堂上,老师pater正在授课。 张海韵 摄

  如今,文化宫依然在承担着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功能,为广大职工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各类文化服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常州市的公立兴趣培训机构逐渐火热。2000年开始,各类兴趣培训机构渐渐成立并发展壮大起来,民办教育机构也开始显露头角,学员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除了兴趣或者专长培养,私人补习和奥数等培训班同样受到热捧。

  “现在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每个综合体,甚至每个小区门口都有培训机构,选择面非常广。”在外企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为了工作需要,他在一家老牌的外语机构上外教课,同时这家机构也有针对3-12岁孩子的外语课程。“主要看中的是纯外教授课,可以接触到地道的英语” 。

  记者同时了解到,常州市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补课和辅导,以及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家教、补课和辅导。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