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时长:4分56秒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电总台、江苏省发改委联合出品,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摄制的大型跨国新闻行动《奋斗在一带一路》于6月21日正式播出。10年前,一批来自江苏无锡红豆集团的创业者来到柬埔寨西南部的西哈努克省,在毗邻泰国湾的海边荒地上,建起一个经济特区。10年间,这片荒地已经发展成为"柬埔寨的深圳"。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近柬埔寨西港特区的拓荒者。
△柬埔寨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
戴月娥是红豆集团柬埔寨西哈努克经济特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她回忆起2007年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所在的地方一片荒芜,没有路,没有电,也没有水。但是他们不能退缩,只能直行。
红豆集团柬埔寨西哈努克经济特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坚刚骄傲地表示,当地老百姓以前一年的收入,只有300美金。但是现在他们只要在园区工作,一个月就可以拿到300美金,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可以占一个家庭全年的收入。
现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成为"一带一路"上,唯一受过总书记和总理公开表扬的项目样板,已经成为江苏的一张名片,对此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非常自豪。
2007年,红豆集团第一批先遣队共6人,包括戴月娥,来到了这里。来了以后,他们买下土地,需要一户一户丈量,一户一户确认面积。
因为柬埔寨的土地是私有的,要拿11平方公里,就要跟三百多个地主一家一家去谈,非常不容易。红豆集团在那里做了政府的活儿。
戴月娥和她的团队,当时要住到西港市区里,因为工作的地方什么配套设施都没有。3、4个月以后,他们终于把第一块地拿下,搭了个简易的工棚,住在这工棚里。 热带雨林气候 ,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还常常要趟沼泽地、爬山、翻山沟,这些先遣队都经历过。他们刚到这里时,村庄里没有一间砖瓦房,都是茅草棚。但如果现在到村庄里去看,家家户户全是砖瓦房,村民们还买了摩托车、汽车,做起了小生意。戴月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感慨不已。
历时10年,从零起步,125家企业入园,170栋厂房建起,21000多人就业。2013年入园企业只有50家企业,就业人数还不到9000人,但是这5年来,入园企业达到了125家,就业人员达到了21000人,翻了两倍。
西港特区的工人欧莎妮表示,如果没有这个工厂,他们就只能种田、放牛、养鸡等,但现在在工厂工作候,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改观。
红豆集团,始终把企业的发展根植于柬埔寨当地老百姓的民意之中。不仅是在做项目,更是通过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当地的社区、当地的政府能够有种获得感。2008年一奠基,他们就给当地捐了25万美金来修建一个当地的学校。当老百姓有困难的时候,还会给他们送大米,送饮用水、送蚊帐。此外,他们每年都会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
在周海江看来,红豆是一家60年的企业,它一路走过来,一件事情认定之后,就要把它做好、做完美。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够得到两国领导人的肯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注重八方共赢的理念,注重扎根于人民。 在柬埔寨每年都会有罢工。但是红豆集团在柬埔寨十年了,从来没有罢工过,因为老百姓十分支持。
周海江说:“红豆把国内的好经验带到了我们柬埔寨。应该讲是由于我们江苏这样一个开放的大省形成的比较深厚的积淀,才有可能在外面开这样一朵花。这是我们江苏人的这个贡献和自豪。 西港特区未来的发展,我们希望能够引进300家的企业的入驻,然后的话形成十万的产业工人,能够成为我们一带一路上更亮丽的一颗明珠。”
到2017年,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近18万个就业岗位。
“栉风沐雨,勤耕不辍,在荒草芜蔓中见满园春色,看中柬友谊之花,芬芳挺秀。”他们是柬埔寨西港特区的“拓荒人”!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董馨蔚 王波 李扬)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