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 我们都是普通人|荔枝娱评

2018年07月07日 16:25:5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conrad

  (作者conrad,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人,影评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围绕《我不是药神》我们可以讨论很多,比如医药改革、法和情的关系、资本和全球化等等。作为一部社会现实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似乎就是为了引发这样的讨论而制作的。接下来让我们像剥洋葱一样,找到《我不是药神》感动人心的秘密。

  《我不是药神》的视听语言优秀但没有亮点,标准的电影工业产物。它最为出彩的是极具戏剧性和中国特色的故事,所以相比电影艺术上的贡献,中国电影产业更需要《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的《战狼2》。如果说《战狼2》凭借创纪录的票房,成为2017年现象级的作品,那么我们可以预测《我不是药神》会在电影文本内涵上,成为2018年现象级的作品。一前一后,一表一里,从票房到故事,中国电影找到了一个商业诉求和艺术追求之间的平衡点。

  一个好故事是一群鲜明人物之间的命运纠缠,在这样的纠缠中,我们可以一窥所谓的人性,也就是作为人的意义。《我不是药神》为我们展示了普通人的命运群像,在这幅群像中,徐峥饰演的主角程勇位于中心。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男性:事业一塌糊涂走私贩卖印度神油为生甚至谈不上是“事业”),家庭也处于崩溃之中,父亲卧病在床无钱动手术,妻子离婚并且要带走他唯一的儿子。这个陷入生存危机的男于是铤而走险,开始从印度贩卖治疗慢粒白血病的仿制药。将这样一个人物放置在拯救者的角色上,我们从中可以嗅到浓郁的宗教意味。基督教的核心正是出生低微的耶稣拯救人类的故事,但《我不是药神》没有步韩国电影的后尘,陷入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叙述传统中,相反,采取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叙述逻辑。

  《我不是药神》的叙事逻辑我们都不会陌生,它来自于耳熟能详的《水浒传》。也正是因为根植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它才可以普遍地激发出中国人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仔细回味电影中的一段“散伙饭”。这段戏实在是太“水浒传”了——暴雨之夜,火锅里烟气升腾,众人围桌而宴,席间杯盏交换。殊不知程勇已经被招安了,要把印度仿制药的渠道卖给奸商张长林,因为他知道卖仿制药是法的,不是长久之计。但程勇很仗义,为兄弟们铺好了后路:他们可以较低价格拿药,以保性命。

  这样的场面是不是很熟悉?程勇扮演着类似宋江的角色。我们回想一下程勇走上贩假药的道路,他无疑是被逼上梁山,甚至是被骗上梁山的。生存的艰难如同炸药筒子,吕受益主动上门找他带药则是导火索,一下子把程勇彻底炸出原来的生活轨道。有宋江,就有既得利益集团,这其实是一种力量一种制造并维持某个秩序的力量,所有人都渴求的力量,程勇代表的一群人也不例外,谁不希望生活安安稳稳呢?

  处理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上,《我不是药神》陷入了迷茫。在影片中,既得利益集团是国际资本大鳄,格列宁代表的国际资本大鳄无疑是恶的存在,影片里出现的唯一患者示威抗议画面就是指向格列宁这股力量的强大令人胆寒,它傲慢地无视患者的抗议。张长林自己也是追求这股力量的人物,可以说和格列宁是同一阵营,但真正站到面前,他也只能抱头鼠窜。国际资本大鳄的强大与蛮横可见一斑面对这样一个阻碍百姓民生的力量,所有人都沉默了,程勇只能通过走私仿制药的方式为民请愿。《我不是药神》在这上面的迷茫,也是社会的迷茫,最后格列宁作为特效药被纳入国家医保,普通人从此可以吃上救命药,正义确实没有缺席,但人们为它的迟到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水浒传》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叛逆心,而是它从反面印证了普通人对于美好人间生活的向往。《我不是药神》继承了这样的叙述方式,它讲出了普通人的生存逻辑,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就是“活下去,没有错”。对人间生活的执着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中,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品有必要不停地讲述这样故事。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