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口述史|40年前的深夜“秘密会议” 给一个苏北小村带来了什么?

2018年06月30日 07:13:56 | 来源:扬子晚报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口述时间

  2018年6月11日上午

  口述地点

  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村部

  本期人物

图片

  苏道永,1942年生,原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会计,1978年农村“包产到户”的参与者、见证者。1987年任垫湖大队副书记、第三轮窑厂厂长,当年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曾当选为泗洪县人大代表、淮阴市人大代表。

  本期采写: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通讯员 顾佩佩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步延展、扩大、深入,才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秋,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小苏庄在没有任何政策和领导指令的情况下,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将田地分到社员手中,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美好征程。弹指四十年,现如今,沿着宽阔的“春塘路”走进今日的垫湖村,40年前的茅草房变成了漂亮的“康居示范小区”,田野里,一个个钢架大棚在阳光下泛着白光。今天的垫湖,已经成为宜工、宜商、宜农的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苏北率先获得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萌芽

  连夜秘密开会

  30多户一致同意偷偷“改革”

图片

  我是1968年在垫湖大队做会计,当时垫湖有19个生产队,2300多口人,当时垫湖大队在上塘公社情况还算比较好。我所在的小苏庄,是第五生产队,因穷而名,是清代免交“皇粮”的贫困村庄之一。 

  1978年春,小苏庄与全公社其他村一样遭受旱灾,家家靠救济粮度日。救济粮不够吃,农民实在没东西吃了,就只好去捋芝麻叶吃。当时芝麻还没成熟呢,但是也不能随意地捋,那样芝麻就要被毁掉了,生产队只好统一安排,让社员轮流去捋。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位小学老师编了句顺口溜,很能反映当时社员的贫困状况:“入社七八年,不见一分钱。要不鸡下蛋,断了油和盐。”

图片

  现在想想,当时穷是有原因的:一是集体干活时候,生产队长吹完集合哨,要等半小时才能有人来,等人到齐了,聊会天,半小时又过去了,每个半天只能干2个小时活,干活没有积极性,还需要队长去监工;二是当时都是人工,全队没有拖拉机,生产资料也很匮乏;三是遇到旱年,年景不好,一年没下雨,除了小麦以外,基本上没有收获。

  经历过春灾之后,1978年秋,公社党委书记张世民来到小苏庄搞试产。中午,我和他在一起吃饭,当时也没什么好吃的,就做了炒鸡蛋。吃饭时,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张书记,我想把地包给社员,今冬翻地,明年肯定有个好收成!”张书记没有吱声。当时我心里就明白了,他没有表态反对,那就是默许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公社书记,他不可能坦率地拍胸脯表态。

  不久,在全县大队会计会议上,我又提出了把土地包给社员的想法,结果没能通过。从县里开会回来,我与生产队长任孝干商量后,觉得还是把土地分到户比较好,于是我们立即召开了队委会。为了保密,会议是在晚上开的,地点在村口的桥下面,结果参会的30多户社员都同意这样做。如果有一户不同意,那也做不成啊。

图片

  会上,我们拿出了1979年定产定额方案——三个五定额,便是:每人承包5分地山芋、5分地玉米和5分地花生,年底每亩定额为交队玉米150公斤,山芋干75公斤,花生7.5公斤,多收的部分归己。经过好地、孬地划分,把土地评出等级,然后抓阄,不到10天,土地就全部分好了。

  我知道这样做风险有多大,但为了改变全队贫穷的面貌,我豁出去了。那时候,我们经常在晚上到村口的桥下面,开会要求所有社员一定要保密,如果有人来问,什么都不许说。后来,我们干脆再召集社会开会的时候,就称为开“桥头会议”。

  第二年春天风调雨顺,小苏庄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当年全队粮食总产7.65万公斤,经济收入2.41万元,人均纯收入52.6元,结束了多年来吃救济粮的历史,由1978年吃1万多公斤救济粮而变为向国家出售余粮1.2万公斤。到1979年6月的时候,我们把夏收后小麦地也分配了。

  成长

  过了“调查组”的关,胆子更大了

  1981年登上了《人民日报》

  1979年6月,麦收刚刚结束,上塘公社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会上宣传了小苏庄“三个五定额”的好处,第一次明确要求各生产队可以试试看。

  同年八九月份的一天,我正在大队开学习会,突然接到乡里通知,说调查组要找我谈话。我当时心里也没底。我叮嘱周围人:“如果我三天不回来,就说明‘出事’了。你们别怕。”在公社招待所,我和调查组谈话时,就咬定一句话:“什么叫生产质量,有产量才有质量。我们是搞定额生产,是实行岗位责任制。不是大包干,更不是搞资本主义。”

  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就回家了。回家后,我又与任孝干商量:把土地全部分到户,只要把公粮完成,交一些给集体的,其余都是自己的。我当时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如果有错误,与你们没关系,我个人承担。”他们看调查组找我谈话后都没事,也就放心了。没到5天,土地全部分掉了,连集体的耕牛也分到社员家中了。

图片

  直到1981年,《人民日报》登出了《春到上塘》文章,我们的改革经验才得以传播开来,各级领导经常找我去座谈,介绍经验。

图片

  “春到上塘”纪念馆

  现在

  村民全部住进“小区”

  不少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图片

  垫湖村农民集中居住区

  垫湖村党委书记周磊告诉记者, 当年的包产到户让垫湖人吃饱饭,如今的垫湖人骨子里再一次迸发出敢想敢干的“大包干”精神。2012年,垫湖村把1.2万亩耕地全部流转,小田变大田,向农业规模化、现代化转变,村里不少人摇身一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

  在垫湖村,如今有十多个三来一加项目,有200多村民在家中从事加工制作。另外,村里引来了两个大的纺织厂,年龄轻一些的村民可实现家门口就业,熟练一些的工人每月最高可以拿到4000元的工资。

图片

  垫湖全景

  如今,垫湖村1460户村民全部搬进集中居住小区,小区内绿化、亮化、硬化全覆盖。村里还建成了100吨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厂、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带“长鼻子”校车的小学、滨水公园……小区配套设施越来越多,农民生活越来越方便。

  尝到甜头的垫湖人没有停歇,又迈出了改革的步伐,盘算着成立股份合作社,让村民享受更多发展红利。(资料图片由泗洪县委宣传部、“春到上塘”纪念馆提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