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摔手机事件,不公开细节便是保护流氓?|荔枝时评

2018年06月27日 11:30:0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熊志

  (作者熊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两天,宁波大妈摔手机事件成为舆论焦点。现场视频显示,该大妈捡到年轻女子丢的手机后,向其索要两千元报酬,对方表示只能拿出500并送上一筐杨梅,却遭到大妈拒绝,在失主表示要报警后大妈怒摔手机。26日,宁波警方通报称当事双方已达成和解,基于人道主义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慎重考量,决定不公开事件细节。

  警方的通报让很多人不解,质疑者纷纷提到:“不公布结果就是对流氓的维护。”这实际上是用情绪替代法理和道德判断,它一方面说明大妈“摔手机”的举动,在社会心理层面造成的冲击有多大;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观者对于依赖网络围剿失德者这种手段的迷恋。

  回过头来看,摔手机事件不是起多么复杂的纠纷。索要过高酬金,道义上站不住脚,摔毁手机法律上涉嫌故意毁坏公私财物、非法占有和敲诈勒索。如果就法律说法律,它顶多是一起民事纠纷,要不要和解,取决于警方调解下的双方,能否就赔偿等问题达成一致。既然不是牵涉公权力的案件,出于隐私保护,也没有必要面向公众公开,尽管这样有违大众预期。

  当有一定道德冲击力的事件上升成网络舆情时,哪怕法律层面简单明了,也很容易被各种道德化的讨论搅得混沌。对于行为失当的大妈而言,这种惩戒机制不能说毫无必要,否则有悖公德者不用支付任何代价。但是舆论惩戒需要适可而止,用穷追猛打的网络暴力,去代替已经选择和解的当事人进行正义追偿,与其说是维护公德,不如是为了浇筑块垒或者泄私愤。

  可以选择不原谅大妈,但法律上也讲罪刑适当,而不能无限追惩;再者,大妈的隐私权,同样是网络不该攻破的法定权利。至于“保护流氓”,其实也是无稽之谈,要求公开事件细节的声音,诉求无非是让大妈在实名的舞台中央接受进一步拷打,但事实上双方和解可能已经包含了赔偿,视频的画面曝光和社会谴责,足够让她身败名裂。如果说还有其他功能,那可能只是警示意义,但是靠警示大众来进行道德建设,不能建立在牺牲隐私的基础之上。

  在视频曝光之后,大妈被网友人肉,网传其为某校高级教师张某,详细的住址、电话等信息都被发到了网上,事后证明这是一起乌龙,被人肉的男教师收到不少威胁短信。那些正义感爆棚的网友,在通过网络人肉挥舞道德大棒时,对不公开信息感到不忿,却没有意识到无视隐私权的攻城略地式的网络暴力,本身已经“流氓化”了。

  把时间前移几天,在南京江宁,摔狗者遭遇死亡威胁、妻子割腕自杀的事件中,网络暴力可能导致的失控,让多少人心有余悸?摔狗者与狗主人的和解,上电视台道歉,依然无法平复极端爱狗人士的滔天愤怒。和摔手机事件一样,在和解之外,找不到出口的愤怒,通过入侵隐私领地的方式去代替当事人追加惩罚。只不过极端爱狗人士本身不讨喜,网络暴力看上去才显得那么让人厌烦,但是切换场景后,网络暴力却似乎变得理所当然,这足以说明,在道德这个话题上可能引起的分裂,以及那些道德持论者,在不同议题上展示出来的两面性。

  对于发言权下放后的互联网而言,没有什么比谈论道德,发起道德审判更低门槛了,它造成了一种奇怪的场面。在甘肃女孩跳楼事件中,在大妈摔手机的风波里,社会价值观层面总能形成高度的共识性共鸣,是非善恶大一统,但是在现实中,“坏人”或者“流氓”总是会以有悖公德的方式出现,以至于有人戏称“坏人都不上网”,“好人都不出门”。

  唯一的解释是,相对于审判自己,拷问他人是件更没有成本和风险的事。不仅没有成本,还很容易上瘾,因为这是一件可以上升到维护社会公道、正义高度的事。而迷恋的恶果之一便是网络暴力,所以,在警方宣布不公开细节时,一些人会莫名地失望甚至愤怒,因为通过人肉和追惩来展示存在感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溜走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去踏上那一只脚。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