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十年 · 深圳经济特区
深谋果断破穷途,造势奇局辟地初。
基定方兴工业化,创新融智砺长足。
深圳,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没有建市以前,还是广东惠阳地区小县宝安的一个以农田和荒山面貌呈现的边陲小镇。但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中美建交,改革开放,深圳便迎着这股春风,一跃而成中国最具活力的、最年轻的、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站在前沿的经济特区深圳永远忘不了那样一种崛起时的速度,深圳人也永远忘不了在所有的深圳时间里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身影。生命被时间所承载,也塑造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一个人在一座城市里具有自己真正的梦境很难,但实现梦境的路却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条。
图为改革开放前的深圳镇镇政府(资料翻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深谋果断破穷途:38年前 世纪伟人在一个边陲小镇划了一个“圈”
如果说1949年天安门的礼炮声宣告中国人民永远站起来了,那1979年一位伟人在南中国海边画下的“一个圈”则显示了中国向封闭与落后彻底说再见的决心。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开辟的最早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地之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最早创立的经济特区,深圳肩负起在这场伟大实践中"先行一步"的历史重任,也开始了她艰巨而光辉的历程。
1984年,特区建设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有些人对办特区持怀疑观望态度。是年1月24日,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同志,同王震、杨尚昆同志在中顾委委员刘田夫和广东省省长梁灵光的陪同下,到深圳视察。
邓小平同志曾登上二十层高的国际商业大厦,眺望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市容,对特区的建设发展速度表示满意。在上步工业区的一家电子工业公司,他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家企业自己生产的新产品,对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给予鼓励。他们还访问了渔民村,到党支部书记吴柏森家里作客,了解当地的生产情况和群众生活情况。
邓小平同志曾给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小平同志的题词肯定了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肯定了办特区的方针是正确的,给了特区建设以决定性的支持,坚定了人们办特区的决心和信心,使特区的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建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城市,成为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靠的是千万建设者的奋斗和创新。
邓小平等首先视察了微波通讯站,而后到合资经营的华益铝材厂和海上旅游中心参观。
图为1989年深圳国贸大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造势奇局辟地初:日新月异“深圳速度”引世人瞩目
都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深圳好像就是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从1980年到2018年,38年时间。也就是说,现在的深圳市才37岁,正值当打之年。37年时间,历史的一瞬。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如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这就是“深圳速度”。1979年邓小平同志注意到南海边的这个小渔村,就在这里画了一个圈。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后,这里又迎来了新的腾飞。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地王大厦“九天四层楼”。
1989年,国贸大厦是深圳早期的标志性建筑,是全国来客必到之处,因而游客如云。国贸大厦共53层,160米,是我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从1982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共37个月即竣工,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创造了上的新记录。
邓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53层旋转餐厅参观时,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小平同志又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他还谈到中国要保持稳定;干部和党员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要注意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等重大问题。在谈话中,小平同志强调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说,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他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 纪念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基定方兴工业化:产业升级 工业化后的蜕变之路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贸易立市,到随后快速的工业化,再到布局高科技产业,及至抓住金融自由化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每一个时期,转型与创新贯穿始终。
特区成立之初,尽管蛇口的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从全市范围来看,凭借着优惠的国家政策,贸易与流通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流。
彼时的深圳,俨然国内新兴的贸易中心。不过,深圳并未止步于依靠贸易赚“快钱”,在通过转口贸易形成初步繁荣的基础上,深圳迈出了第一次产业转型的步伐,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当时,深圳提出了发展六大工业部门的计划,包括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新型建筑材料、精密机械等。
毗邻香港,凭借土地、人工成本低等优势,深圳享受着“三来一补”加工制造的红利,劳动密集型的三资企业持续涌入。但到了1993年底,深圳出台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特区内已办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属于污染环境的,坚决迁走。
深圳产业主动转型升级的理由可以在深圳市政协主导推出的《深圳口述史》中找到。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讲道,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伊始,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深圳吸引来的投资商中有不少低端、附加值低、粗放型、污染环境的企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严重污染环境,从全市层面来看,这些加工企业对我们未来发展是很不利的。
随着发展的积累,以及全球科技浪潮的兴起,深圳顺应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了必然。
图为2017年深圳最新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创新融智砺长足:厚积薄发 多向融合创造新兴产业价值
时间来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深圳高度外向型的经济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却充满机遇。深圳在这一年率先着手布局生物、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年积淀,厚积薄发。截止2017年,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918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GDP的比重达到40.9%。
深圳经济特区不仅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了道路、提供了经验,输出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成为内地许多省份走向国际经济舞台的“桥头堡”,也成为国际资本、技术、信息走向内地的桥梁,直接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摸着石头过河”的每一小步,影响着中国社会整体走向的历史选择。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