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那些奋斗在一带一路上的“90后”们

2018年05月31日 16:32:08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五彩斑斓的独栋小楼,喧嚣熙攘的错综街道,正在修复的古老神庙,穿过空气里因为重建而弥漫的扬尘,雪山隐约可见,这里,是尼泊尔。

  四目相对时的澄澈,双手合十时的微笑,陌生却亲近,这里,是加德满都。

  落地加德满都,鲜花花环的迎接很友好

  泰米尔区被称为加德满都的“小香港”,在我们眼里,它的地位可能相当于南京的夫子庙。但零落的霓虹和不停掸掉商品上灰尘的沿街店老板,似乎又告诉来来往往的游客,加德满都的繁华一角,可能不符合大多数人对一个国家首都“繁华”的定义。

  尼泊尔很复杂,比如加德满都,这个城市风情万种,一年三百多个节日,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热闹。但这里晚上十点以后鲜有夜生活,基础设施多有不便,对于喜欢热闹的年轻人来说,却又有些单调。

  我说的年轻人,是指来自中国的90后。

  尼泊尔对中国的年轻人充满友好。这种友好,从满街的中文招牌可以看到;从中国力量援建的道路、机场里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这里,越来越丰富的交流活动在这里展开。正青春的中国90后,也因此来到这里。他们,没有被我们记录在画面里,但是这些故事,路过他们的我们,依然想讲给你听。

   【一带一路上的90后:频频外派 他对南京“想爱不敢爱”】

  徐恒,27岁,中材国际南京板块尼泊尔水泥厂项目的物流负责人。他在南京读书四年,工作两年。2014年,被派往海外,2016年,被派往尼泊尔。

  这个91年的小伙子,一个人撑起尼泊尔最大最先进水泥厂的全部物流工作。物流难,是中材国际尼泊尔水泥厂项目最突出的难题。多难?12公里路要开两个小时;远渡重洋运来的挖掘机没到施工现场就被路颠报废了。他,每天面对的就是诸如此类的难题。最忙的时候,每天要打100多个电话,那一阵子,远在湖北的父母从家里给他打电话,根本打不进来,因为电话这头,永远是占线。“他们慢慢就习惯了,后来给我打电话就发微信预约,如果我没有回复,他们就不敢打来。”这份不敢的背后,一边是想听听儿子声音的关切,一边是不想打扰儿子的心疼,纠结一番,后者占了上风。

  徐恒近照

  徐恒的办公室,就在公司给他安排的宿舍的楼下。除了工作,少有生活。业余时间,和加德满都的华人打打篮球,就算是消遣。距离回国时家人朋友团聚时的热闹已然有些陌生。他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简单和忙碌。

  徐恒在南京六年,公司在南京。我问他,你对南京有感情吗?“想爱但不敢爱。”他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为什么?”“因为怕爱上它,自己却随时会离开。”

  恐怕不仅是对南京吧。徐恒曾经相亲过一个女孩,第一面,互有好感,相谈甚欢,然而第二天,徐恒就接到公司派他前往印尼的安排。然后,便再也没有了然后。

  【一带一路上的90后:孤独守望者】

  赵玥,23岁,江苏泰州女孩,尼泊尔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之家的汉语老师。这个志愿者之家2011年成立,为全球首个。赵玥来到尼泊尔两年了,负责汉语教学工作。在尼泊尔人眼里,学会汉语,并不只是意味着可以到中国企业工作,增加收入,而更是打开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所以,尼泊尔有很多学校排着队申请派遣汉语老师到自己学校任教。赵玥去年在一个比较偏远的镇上教尼泊尔成年人学汉语,她最特殊的学生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这位老人是尼泊尔某行业的知名人物,身边并不缺少翻译。但是他每周都抽出时间,专程来课堂上学习汉语。这让赵玥深受鼓舞。赵玥和同事们大多都是单枪匹马教学。常常一所偌大的尼泊尔学校,只有一个汉语老师。赵玥除了面对学生,平时无人可以沟通。她吃住都在学校,难以想象的孤独感只能自己排解。好在,友善的学生们常常邀请她到家里过节、做客。虽然和家长们言语不通,但善意,是从目光里就能读懂的光芒。

  赵玥的同事们绝大多数都是90后,他们也常常在尼泊尔的中国文化中心定期教授汉语, “我让你猜,你猜不猜?”“请回答2018”,这些听上去并不容易理解的汉语,居然尼泊尔的青年人都可以听懂。连通民心的汉语桥正被这些90后架在了中尼两国之间。

  尼泊尔青年在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学习汉语

  他们这样的九零后还有很多。他们很普通,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收入,远派海外。他们大多因为奔波不定依然单身。但每一个年轻而坚定的身影,都承载了一带一路上的进取和奋斗,也为建设中的尼泊尔增添了力量。

  我们匆匆而过。

  而尼泊尔的善意,一直都在。

  奋斗着的他们,也一直都在。

  (南亚报道组 姜超楠、赵夏楠、李晓光、杨帆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