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率先探路 绿色先行 生态文明建设兴起江苏风

2018年05月21日 19:03:08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风从东方来,潮起再扬帆。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江苏,勇于领时代之先、走变革之路,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将思想解放推进下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从5月21日起,江苏广电总台开设"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栏带您探寻改革开放的江苏地标,重温改革开放的江苏往事,聆听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铿锵足音。


率先探路 绿色先行
生态文明建设兴起江苏风

  5月21日,播出第一集《生态文明建设兴起江苏风》。改革开放40年来,面对发展中的生态保护问题,江苏一直以"先行者"的姿态,大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划定15类生态红线区域,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不仅在发展中守住了生态底线,也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走进苏州市吴中区马舍村,村落干净整洁,成群的野鸭在湖面上嬉戏觅食。但多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印染厂、化工厂林立。虽然粗放发展让村里经济跑出了加速度,但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由于马舍村靠近苏州饮用水取水口,直排的工业废水威胁到水源地安全。是保护生态还是视而不见?马舍村陷入了"成长的烦恼"。

  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红线领导小组办公室划定组成员邹长新:“当时马舍村这个现象绝不是一个个案。因为江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很多生态问题是率先遇到的。如果没有那么多非常严格的保护区域,我们整个城市的发展,包括农村的环境都可能存在一个无序化,有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2013年8月,《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正式出台。起草人之一的邹长新回忆说,当初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江苏完全靠自己的那股闯劲探索了十多年。在上千次调研、30多场专家评议、超过50次修改后,15类生态红线区域类型跃然纸上,22.23%的全省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红线区域。在生态红线区域内的马舍村关掉了所有工厂,成了名符其实的"守水村"。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没了企业,村子靠什么发展?很快,江苏又一次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财政牵头推动,农委、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协同参与下,马舍村获得每年170万元的经济补偿。拿着这笔钱,村里转型搞起了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如今,马舍村已是国家级生态村,村集体稳定性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马舍村党委书记施爱民:“有舍才有得。把‘水缸’守好、把我们水稻田农田一块做好,对我们村民、村级收入还是能够得到保障。”

  不仅在马舍村,"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的观念早已成为江苏上下的自觉行为。在重要湿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开展生态分级管控,对生态红线区域内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一视同仁,坚决关停搬迁。同时想方设法加大财政补贴,鼓励当地绿色转型。在政策倒逼下,保护与发展的共赢局面在江苏大地初显。2017年,中央吸收江苏经验制定《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2020年底前必须全面划定全国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红线领导小组办公室划定组成员邹长新:“江苏的生态红线可以说划得实、守得住。因此才能为我们整个国家这项政策的出台,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也反映了我们江苏,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敢为天下先这样的一种精神。遇到问题不是去回避,而是切实想怎么样把问题解决好。”

  40年来,"蹄疾而步稳"成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制胜法宝":首创的"河长制"治水模式已在全国落地;率先出台环境信用评价等级实行差别水电价,得到生态环境部点赞推广;全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也锁定江苏。

  创新的顶层设计,不断倒逼江苏发展绿色转型。与2012年相比,江苏单位GDP能耗下降19.8%,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6%,同时,江苏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数量居全国第一。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江苏提出要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美丽江苏未来可期。(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陈超 康健 苏州台)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