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人的十年|江苏与绵竹的缘分给了我向善向上的力量

2018年05月11日 20:10:1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编辑/周诗婕)2008年5月12日,一场惊天地震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也将援建省江苏与绵竹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重灾区绵竹的援建省份,灾后三年,江苏援建资金总投入居全国对口援川的18个省市之首,让绵竹各项经济指标恢复到震前水平。在患难见真情的时光里,无数绵竹人记住了一个有温度的地名:江苏;无数江苏人拥有了一份有责任的牵挂: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十年来,江苏与绵竹的“同心缘”从未改变。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荔枝新闻采访了一些江苏与绵竹“同心缘”里绕不开的人物。他们有苏绵援建中的当事人:江苏省对口援建绵竹医疗总队总队长孔祥清,江苏省江阴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沈文华,震后在绵竹规划建设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农业科技专家赵亚夫,常驻绵竹报道长达8个月的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丛容、李晓光;也有苏绵援建中传递温度、感知情谊的普通人:十年受到江苏人资助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小烈士宋雪一家,筹资援建“绵竹市金陵小学”的南京志愿者彭征安,十年资助2013年绵竹高考状元的镇江志愿者吴秋华,十年感恩江苏消防战士的震后余生“诚信哥”刘德云,在南京求学的常州“绵竹班”毕业生龚超,十年前板房外拍婚纱照的绵竹小夫妻……

  十年来,这些个体与个体间弥足珍贵的相逢见证了两座城的成长。那些光阴的故事,一起来听:)

  援绵医疗总队总队长孔祥清:何为初心 医者仁心

   孔祥清在当地应急救援的同时,为当地医务人员做防疫培训

  医疗是灾后重建的起点。十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孔祥清作为队长,率领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总队赶往灾区应急救援,成为当时最早抵达的外省医疗队。为了更快地抢救更多伤员,孔祥清带领几名医务人员,孤军深入重灾一线。奋战七天七夜,这些一线的白衣天使不仅抢救了数百名伤员,还创造性地将医疗抢救与大灾防疫相结合,提前为灾后防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那样的年月,孔祥清的匆匆脚步是当地伤员倍感安全的依靠。而百姓朴素的回馈也成为孔祥清至今回想起来仍倍感温暖的情感。在物资紧张的灾区废墟上,医疗队员们用百姓送来的水壶煮过饭,用纸杯喝过粥。结束援建那天,一位曾经受助的老妈妈冒着倾盆大雨,走了五十分钟山路,只为送送这群“家人”……

  震后十年,当年经历了灾难和重生的人们,早就有了新的生活轨迹。但是这段经历却成为孔祥清此后工作生活的底色。十年后,他仍常常感叹,“经历那场灾难,才知道什么叫向死而生,多难兴邦;参与过救援,才真正理解医生的誓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江阴援建者沈文华:我们有责任重建他们的“幸福”

  沈文华在清平乡援建时接受采访画面

  重建家园是灾区群众的希冀。十年前,江苏省江阴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沈文华带领8名“援友”奔赴地势最为险要的绵竹清平乡。大路被震裂,山上落石不断,第一次挺进清平乡,队员们陆路换水路花了整整30个小时。然而,援建者却必须日夜在这落石不断的山脚下工作,随时需要和死亡交战并肩。他们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服装,领子上是鲜亮的黄色,“如果被落石掩埋,亮黄色更容易被搜救者发现,统一的服装也能告诉别人我们是谁”。

  尽管清平在震后交通中断,一度成为“孤岛”。但沈文华带领的江阴援建队却成为江苏省最后一支进入灾区、第一个完成援建主体工程的援建队伍。他们重建的小区名为“幸福家园”,对此沈文华有更有温度的表达,“他们守候的是曾经的幸福,我们更有责任重建他们的幸福”。

  十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这些援建者都霜染鬓角。一位援建者在朋友圈里写下小诗,“霜染的鬓角,见证过你的成长。你记忆的深处,是否还能想起我曾经的黑发”。十年前,从这里开始;十年后,从这里出发……

  援绵农业科技专家赵亚夫:怀着一颗服务的心,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赵亚夫在田间

  恢复生产是灾区群众渴盼的未来。2008年6月初,5•12汶川特大地震刚刚过去没多久,67岁的江苏省著名农业专家赵亚夫奔赴灾区,希望用自己几十年积累下的农业科技帮助灾区恢复重建。初到灾区,赵亚夫看到的是满眼的荒芜: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27.39万亩,其中8万亩绝收。他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现状。尽管身体不太好,但在示范园,赵亚夫总是亲自扛起锄头、跟农民一起干活,直到手把手教会为止。

  2009年的秋天,白花绿叶掩映下的颗颗鲜红草莓为灾区百姓点燃了希望,它们有了一个极富寓意的品牌名称——“苏缘牌”。短短一年多时间,最美丽、最挣钱……这些字眼在村民们的口耳相传中出现过无数次,而它们竟成为现实。

  2010年的秋天,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正式交付。“山上是漫山遍野的生态林,山坡上是各种经济林果,水田里面种的有机水稻。整个的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形成一个新的有机农业的生态系统……”美好的未来尽收眼底。

  如今,示范园的示范作用还在蔓延,在江苏援建的基础上,当地又进一步加强高效农业实训,一批“地产”的高级农艺师成为农民的实训老师,示范辐射效应达到5000余亩。

  这是赵亚夫精心耕耘后的秋天,也是当地农民每年都期盼的季节。

  记录者丛容、李晓光:有了这段经历,我才算一个记者

  丛容、李晓光和虎妞一家合影

   记者是援建最忠实的记录者。十年前那场巨震后,江苏广电新闻中心摄像李晓光被第一时间派往震区报道现场。几个月后,他又和搭档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丛容奔赴绵竹报道援建。常驻绵竹超过8个月,每年重返——十年来,丛容、李晓光见证着城和人的成长。

  十年前,他们在城市、工地和板房间见证过太多令人心疼的破碎——重建的板房尽头住着失去独子虎子的一家人;曾经住在虎子楼上的小伙伴嘟嘟在断裂的楼梯前逃过一劫;虎子的同班同学佳蕊被埋在废墟20个小时后截去右腿……十年后,他们在重返的阳光中捕捉到那些令人欣喜的完整:失去独子的虎子一家孕育了新的小生命:虎妞;曾经在废墟中吹《雪绒花》的姑娘如今在中山大学念新闻系;右腿肢残的佳蕊如今已重新站立、在绵竹当地工作……

  十年宛若一瞬,绵竹却早已成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路口。如今他们也已由同事成为夫妻。再次重返,盐绵路、苏绵公园、金陵小学……绵竹的大街小巷记录着江苏的情谊。街头的早餐铺里,蒸笼热气腾腾,一座麻辣的城市再次出发,美好的生活再次出发。

  小烈士宋雪母亲瞿明香:地震后,我又有了一个女儿

  南京电视台周凡与瞿明香一家

  无数普通人也记载着江苏与绵竹的情谊。

  2008年5月12日,一场大地震夺走了瞿明香的女儿。在校舍倒塌的瞬间,宋雪原本已经逃出来,但为了把教室里午睡的同学叫出来,她又返身进入危险的楼房,最终,同学得救了,她的生命却被永远定格在了12岁。

  听说了这样的故事,两位江苏人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南京电视台的周凡时常打电话和瞿明香聊天,给她鼓励,还委托朋友细心照顾她,帮助她。江南大学退休教师李宗元决定资助被宋雪救出的同学曾秋雨,以这种方式纪念宋雪,将她的精神延续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9月,被诊断为输卵管堵塞的翟明香在沈阳军区医院的帮助下又拥有了一个女儿琴琴。如今,女儿已经有了姐姐宋雪当年的模样。今年春节前夕,读二年级的琴琴刚学习了写作,她主动写了两封书信,寄给了两位一直帮助她们家的江苏人……

  翟明香感叹,“无数人用爱心把自己的生命推到了今天”。她对琴琴的未来也充满寄望,“希望她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回报社会,回报这么多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

  南京志愿者彭征安:汶川地震开启了我的公益之路

  彭征安与小馨懿合影

     更多人默默书写着江苏与绵竹的故事。

  十年前那场地震后,在南京工作的重庆人彭征安责无旁贷地发起“抗震救灾,我们在行动”南京巴蜀儿女大型赈灾活动,募集社会各界捐款达50多万元。

  筹资重建以外,彭征安更惦念着地震中受伤的人。2008年5月底,3岁的“总理让路女孩”小馨懿来南京接受康复治疗,彭征安前去看望时暗自决定助养小馨懿。十年间,小馨懿多次来南京检查治疗住在彭征安家里,甚至开口叫彭征安妻子“妈妈”。这是彭征安至今回想起来仍非常暖心的时刻。

  如今,小馨懿已经成长为亭亭少女,在成都上初中。尽管双腿曾经截肢,但如今小馨懿已经能够正常行走。日常学业之外,小馨懿还学习钢琴,过了十级,拥有一个赴英求学的音乐理想。

  每一次去成都,彭征安都会去看她。对于小馨懿来说,南京就是永远的另一个家。

  镇江志愿者吴秋华:与绵竹的缘分给了我向上向善的力量

      2009年 吴秋华与蒋玉雪在绵竹板桥镇第一次见面  

  镇江志愿者吴秋华也用行动续写着江苏与绵竹的缘分。

  十年前地震后,吴秋华参加了镇江妇联“社会妈妈”的绵竹灾区学生三年认捐项目,成为绵竹受灾学生蒋玉雪的“社会妈妈”。尽管认捐项目三年即结束,但是吴秋华一资助就是十年。十年来,吴秋华除了钱款资助外,逢年过节都会给玉雪买礼物和衣服寄到绵竹。那来自镇江的包裹,是玉雪漫长而艰苦的学生时代最暖心的慰藉,也是她竭尽全力用功学习的最佳动力。

  2013年,蒋玉雪成为绵竹高考文科状元,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接受媒体采访时,玉雪第一个想要感谢的就是镇江“妈妈”。“如果没有吴妈妈的帮助,我的人生轨迹可能会因此改变”。吴秋华改变着玉雪,也感染着玉雪。如今,已在成都温江区政府就业的玉雪也开始像吴秋华一样践行着爱心传递。江苏、绵竹——这相识的缘分绵延至漫长的时光,对于两座城的个体,都是弥足珍贵的成长。

  震后余生“诚信哥”刘德云:一见到江苏人,我就想流泪

  刘德云与江苏消防战士徐波

  江苏与绵竹的故事还在以各种方式被续写。

  绵竹人刘德云的“诚信”是人们熟知的“佳话”:当年被埋在废墟中,刘德云以为自己生还无望,于是在左臂上用圆珠笔艰难写下,“我欠王老大3000元”,提醒亲人一定要替他偿还这笔债务。

  人们不知道的是,他与江苏也有着一段过命的交情。十年前,50岁的刘德云在废墟中被江苏消防战士徐波救出。救援中,刘德云一直把徐波往外推,用微弱的最后一口气力劝说徐波,“小伙子,你还年轻。余震发生了,你赶紧出去”。徐波不听,固执将他救出,最终成全了被埋100小时的“生命奇迹”。从此,徐波被刘德云当做“过命的兄弟”。2008年9月,拄着双拐的刘德云再次见到徐波,他跪倒在徐波跟前,久久痛哭流涕,“一见到救我的人,我恨不得马上给他们跪下去。一想到地震,想起救我的官兵,想着想着就流眼泪”。

  今年5.12,刘德云再次见到徐波,他仍然难掩激动,“那个时候,太艰难了,太艰难了,他救我。我又多活了十年”。

  这十年的时光,被刘德云看作捡来的时光,也被看作值得永永远远记着那份感激的时光。

  常州“绵竹班”毕业生龚超:江苏是另一个故乡

龚超在常州老照片

  龚超也是江苏与绵竹“同心缘”的最好见证者。

  2008年儿童节,常州侨裕集团开办的“绵竹班”正式开班,接收来自绵竹受灾较重的汉旺、孝德等镇上因学校严重受损而无处求学的孩子们。龚超与其他105个孩子一道,进入“绵竹班”前往常州求学。

  尽管方言、饮食和气候不同,但龚超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一位来自常州的热心市民认龚超做了“干女儿”。龚超回忆:“干爸和他家人经常带我出去玩,平时会关心我的学习和心理状态,还给我买了很多的零食和学习用品”。 当时的很多细节记忆已经模糊,但江南这座小城却早已成为她心中的第二故乡。

  高考填报志愿时,龚超却很坚决地选择了江苏的高校:“当时想到江苏,就感觉像老家那边一样熟悉亲切,就还是想报这边”。

  十年间,她的生活轨迹在“江苏”与“四川”之间摇摆,“江苏”已然成为了她生命中的另一个故乡,另一份惦念和羁绊……

  板房前拍婚纱照的绵竹小夫妻:十年了,我们相爱如初

  ▲2008年8月,绵竹艳阳高照,马娇和李强拍摄婚纱照,背后是由江苏援建的成片的板房。

   荔枝新闻记者在前方偶遇的一对板房夫妻也用幸福生活给援建后的绵竹做着注解。

  十年前地震后,他们在板房前拍摄的婚纱照让国人看到了四川人民的乐观和豁达。板房里结婚、办婚宴、生子——他们的爱情和新生的绵竹一起成长。轰轰烈烈的援建中,他们也渐渐收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儿子。十年了,浪漫的点点滴滴他们记在心头,依旧相爱如初。

  接受荔枝新闻记者采访的时候,这对夫妻正考虑再去拍一套婚纱照片,带上儿子,带上全是外景的、绵竹重建后的景色。十年一瞬,他们感叹,“哦,十年了。有心酸、也有回忆,还有感恩,还是很感谢江苏的援建,不然哪有那么快住上新房子哦”。

  时光收藏着江苏与绵竹的这份情感,也见证着无数普通的江苏人与绵竹人的成长。

  他们在续写故事,而我们也渴望记录真挚。

  这组报道仍在继续……他们的故事,我们还想听。

  (荔枝新闻专稿 编辑/周诗婕)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