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谢晓刚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在那场举国悲痛的大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坐落在安昌河畔,依山傍水,一条支流穿城而过。城市的建筑设计颇具浓郁的羌族特色。(5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者,时间又是最好的见证者。很多时候,在记住与忘却之间,人们往往愿意选择性将一些痛苦深埋,让一些记忆随风而去。
时间再次飘回到了10年前,汶川地震突袭北川,老县城16.4万人全面受灾,14.2万人无家可归,2万余名同胞遇难;全县基础设施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元……瞬间,让很多人失去家园、失去亲人。
汶川不哭,中国不哭。灾难过后活跃在灾区的直升机、军车、救护车、挖掘机、帐篷和担架、食物和水、微博和收音机、不同口音不同穿着的志愿者、沙哑的呼喊、晃动的电筒光线……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有关生命的重量。
我们不能忘记,震后每一个焦急的表情、每一声忧虑的叹息、每一次寻人信息的转发、每一场致哀仪式都彰显了这个民族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关注每个历史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悲喜即是最鲜活、最真实的中国梦。
逝者已逝,长歌当哭。汶川地震不仅让我们为人性深深感动,同样让我们意识到,随时可能降临的天灾需要我们的大爱一起去面对。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我们都不能仅仅止步于悲痛,若生命的逝去只在凭吊中才会被记起,那么这种伤逝究竟还有多大意义?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每个无辜性命的背后那沉甸甸的责任。
转眼,十年飞逝,人们开始选择性忘却,又选择性记牢记。忘却的是那些痛苦不堪的回忆,记住的却是灾难带给我们教育,还有那颗重建家园的信心。
今日,北川,幸福洋溢在人们的脸上,处处可见人们充满干劲、满脸笑容的精神状态。
如今,从高空俯瞰北川新城,则又是另一番情景:城区面积不算太大,布局却井井有条。纵贯县城的新北川大道、滨河路、新川路、禹龙路平展如镜,车辆来来往往,路旁绿树成荫;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影剧院、抗震纪念园、北川中羌中医院、北川中学、羌族特色步行商业街……
2017年,北川县生产总值超预期突破50亿元大关;全年实现4404人减贫、4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以下。今天的北川,早已走出地震的阴霾,正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加速发展,努力建成“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
一定要坚强,一定要笑着活下去,这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人间最美五月天,十年后的今天,汶川地震留给我们无尽的哀思。与此同时,也阐释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完全有能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风险挑战中不断抵达“中国梦”的新高度。
汶川,风雨过后见彩虹,花正好,人正好,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