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人的十年| 江苏医疗总队总队长孔祥清:何为初心 医者仁心

2018年05月09日 15:30:4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记者/王晟 视频/李晓光 赵著彬 摄影/黄磊)

  

  上身是一套挺括的湖蓝色西装,脚上却是一双黑色运动鞋。孔祥清喜欢这样的搭配。

  运动鞋是他的工作利器,在医院诊室、病房和手术室之间穿行,健步如飞,工作高效。

 

  孔祥清,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他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赶往灾区抢救了大量伤员,并创造了将医疗抢救与大灾防疫相结合的“平通经验”,在灾区迅速推广。

   震后,他又作为江苏省医疗总队总队长,对口援建绵竹。在当地重建规划医疗体系,指导伤愈的群众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为失独家庭开展再生育援助。 

  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为后人如何高效应对地震灾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抢救生命  更抢救生命的质量    

  2008年5月13日,江苏抗震救灾医疗队就赶到四川地震灾区,是当时最早抵达的外省医疗队。为了更快地抢救更多伤员,孔祥清带领几名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孤军深入重灾一线——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

  即便过去了十年,他依然记得灾区“孤岛”的惨烈:90%以上的房屋垮塌,100多名学生被压在废墟下生死不明,地上除了碎石瓦砾就是遇难者的遗体和痛苦的伤员。

  医疗队的到来,给了受困群众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原本近乎绝望的人们激动得围过来,握住我们的手,个个眼含热泪,说不出话来。”

  孔祥清带领队员们奋战七天七夜,抢救了数百名伤员,还创造性地将医疗抢救与大灾防疫相结合,提前为灾后防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被总结为“平通经验”,得到了国务院和当时卫生部的高度肯定,在四川灾区迅速推广。

  孔祥清开展应急救援的同时,为当地医务人员做防疫培训

  这段众志成城救助受灾群众的经历,坚定了孔祥清再次回到灾区从事对口援建的决心和信心。5月19日他刚轮换回到南京,21日就背起行囊再赴征程。

  援建工作依然紧张,节奏很快。作为江苏省对口援建绵竹的医疗总队总队长,孔祥清他们要帮助当地规划医疗体系建设,重建医院、卫生所,培训当地医护人员,为受灾的失独家庭开展再生育援助项目,为受伤的群众进行家庭康复治疗。

  “手术能救命,而康复训练,能让他们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孔祥清回忆,当时绵竹有3000人要做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恢复得会越好。为了快点再快点,他们一一建立患者档案,开始还是上门家访,后来直接请患者到乡镇医院,进行集体指导。”

  有个年轻女孩,胳膊上的伤治好了,可就是抬不起来,孔祥清专门帮她练习多次。慢慢的,她的胳膊能举起来,能自己梳头了——“这是女人一辈子多么重要的事啊!”  

  在灾区为群众义诊

   灾区人民的情谊  十年难忘  

  十年很长,四川灾区早已面貌一新;十年很短,灾区的一幕幕仍在脑海中回放。

  汉旺镇群众们的四川乡音尤在耳边。“当年那里的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们多热情啊,医疗队员出门需要坐车,他们热情相助,从不肯收钱!” 豪爽的四川口音,真诚的笑脸,彼此一家亲的情谊,至今暖意融融。

  废墟上热饭热菜的味道,让他们回味至今。“在医疗队的帐篷外,常常会多出一口锅,半袋米,一点油,都是接受治疗的老乡们送来表示感谢的,想还回去都不知道还给谁,” 孔祥清回忆:“他们已经那么困难,还要穷尽一切表达感谢。” 靠着百姓送来的水壶煮饭,就着纸杯喝粥,这对每天啃饼干、方便面的医疗队员们来说,远胜珍馐美馔,是终身难忘的慰藉。

  孔祥清记得最清楚的场面,是江苏医疗总队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启程归家的那天。凌晨5点,大雨滂沱,天黑如墨。远远的,有个模糊的身影,一瘸一拐地匆匆赶来,原来是一位受医疗队康复帮助而得以扔掉双拐的老妈妈,“雨那么大,山路那么黑,她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五十分钟才赶过来,浑身湿透,就为送送我们……”

   灾区归来 更知人的渺小 

  震后十年,一起在灾区救援、援建过的医院同事、同行之间,保留着一份非常特殊的友谊和感情。每隔一两个月,他们会相约坐一坐,聊一聊,回忆往事,畅谈过去带给自己的种种影响和改变。

  他们说,经历了那场灾难,才知道什么叫向死而生,多难兴邦;参与过应急救援,才真正理解医生的誓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医生,在那一刻也是有历史责任的。”孔祥清说,“要不是在一无所有,什么都缺的灾区,我们不会激发出那么大的潜能。” 他从一个普通的内科医生,变成防疫队员、卫生知识的宣传员;在废墟重生的建设中,他们要全盘考虑卫生体系的重建,医院的学科建设;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上,他们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失独家庭找回天伦之乐。“从此,我对医务工作者这几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口支援的绵阳市人民医院当时受损严重。孔祥清他们帮着做出了一份“震后板房医院规划”,这在全世界都属少见。更重要是,江苏省医疗总队的医务工作者们,结合在地震灾区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紧张的援建过程中,前后方配合,利用点滴时间,编写了一本《地震灾难医学》,从灾害前的预防到灾后的救援,从具体的医疗救助到震后卫生体系建设,都一一详述,为后人提供参考。“这是我们自己救灾经验的总结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也算是一种地震遗产!”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新大楼的办公室里,坐在一幅“皓月禅心”的横匾下。孔祥清说,从灾区回来更知人的渺小,世界观、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我就想多做点事,能做的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帮助点周围的人,对社会也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震后十年,经历了灾难和重生的人们,早就有了新的生活轨迹。但是参与过当年救援的医务工作者们,初心未改。一位医生这样说:“岁月静好,我们仍在准备,如果有新的灾难来临,逆行而上的人群中,还会有我们的身影!”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