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绵竹援建干部:他们改变绵竹,也被绵竹改变

2018年05月07日 10:40:18 | 来源:姑苏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游客在年画村留影

游客在年画村留影

  一份来自四川绵竹的邀请函,即将送到苏州。绵竹有关方面邀请当年参与对口援建的苏州干部们,在“5.12”十周年之际回到绵竹,看看绵竹这些年的变化。

  2008年8月-2010年10月,苏州的43名援建干部在绵竹度过了令他们终身难忘的两年。两年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绵竹市6个乡镇的援建任务。

  2008年、2009年、2010年,记者曾多次走进绵竹,见证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感受他们的“责任与乡愁”。

  本次新闻行动特派采访组出发前,记者再次与当年的部分援建干部面对面,发现那段援建工作的经历,已经深深地刻进他们的生命与灵魂。

  绵竹市孝德镇

绵竹市孝德镇

  难忘受灾群众搬进新家时的笑脸

  何静清

  原苏州市对口支援绵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指挥组副指挥

  现任苏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我做了大半辈子工程,在绵竹度过的两年最难忘。”何静清说。

  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后,时任苏州市住建局建筑市场管理处处长的何静清,以苏州市建设系统援建大队副大队长的身份走进绵竹,为受灾群众搭建过渡安置房。7月初完成搭建工作后返回苏州。7月26日,何静清作为苏州援建先遣队的成员再次入川;8月6日,苏州援建指挥组成立,何静清担任副指挥,分管工程建设。

  压力山大——这是何静清在2年多的援建工作期间最深的感受。

  压力一方面来自上级的高要求,更多的来自对受灾群众艰难生活的感同身受。那时,绵竹的孩子们在板房教室里读书,夏天闷热,孩子们身上捂出了痱子,冬天阴冷,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看到这些,他的心就像被针扎般的痛。

  2008年8月26日,绵竹市孝德镇中小学重建工程开工。“建筑面积几万平方米,外加体育场等配套设施,如此体量的工程,按照常规施工速度,建设周期至少要两年,”何静清说,但孩子们期盼的目光迫使他们打破常规,他和项目组决定:一年之内要让孩子们搬进新校园。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玩命干。为了实现两年工程一年完工的目标,何静清拼了,他平均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中午顶着烈日在工地上指挥,晚上和项目组开会研究讨论,以致当地的建筑工人觉得苏州人很奇怪:他们中午不睡觉,晚上爱开会……

  2009年5月9日,两年工程一年完工的目标提前实现,一座“川苏合璧”风格、功能齐全、能抗地震8度破坏的孝德中小学正式竣工交付使用。

  两年的高强度援建工作和四川潮湿多雨的气候,让何静清落下了风湿的毛病,至今,他的右臂在阴雨天还会酸痛。

  “但我也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对人民群众怀有一种朴素的感情,做任何事都要全身心投入。”何静清说,在现在的岗位上,他有着和当年援建绵竹时一样的紧迫感,当年,“绵竹受灾群众期盼新家园尽快建成,现在,苏州住房条件困难的群众期盼着早日搬进新居。”

  何静清回苏州工作已经8年了,但当年绵竹受灾群众在拿到新居钥匙时绽放的笑容还时常在他脑海中浮现,在苏州,保障房交付使用时,我也看到了“同样的笑容。”

  孝德镇年画村

孝德镇年画村

  在绵竹,我做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姜超

  原苏州市对口支援绵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指挥组副指挥

  现任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调研员

  爱摄影的姜超,8年前从绵竹带回来一个移动硬盘,里面装满了他在援建工作期间拍摄的照片,直到现在,他还会经常翻看这些照片。

  他看得最多的,是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村的照片——即便在绵竹当地,知道“射箭台村”的人也不是很多,但这个村的另一个名字“年画村”,在绵竹乃至整个四川省都赫赫有名。姜超以为,“年画村”是他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那是我刚到绵竹不久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射箭台村很多房屋的墙上画着传统年画图案,就拍了几张照片。”后来,他遇到了绵竹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谈起了射箭台村的年画,对方告诉他,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传统年画之一,而孝德镇射箭台村,聚集了以陈兴才为代表的一批年画艺人。

  姜超回忆说,当时绵竹共有30多家年画作坊,规模普遍很小,而且从业者分散在绵竹市区、孝德镇及周边村里,彼此之间互不往来,“2005年,苏州市开始推进‘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工作,我在去绵竹搞援建之前主要从事这项工作。看到射箭台村的年画,我突然产生灵感:能不能把绵竹的年画作坊集中起来,在孝德镇打造一个年画产业基地?”

  姜超的想法得到了苏州援建工作指挥组的一致赞同,上级也同意从援建资金中拿出2000万

  元打造绵竹年画产业基地。

  “然而,作为当地年画权威的陈兴才一开始极力反对打造产业基地,而他的态度足以影响整个绵竹年画界。”姜超说,陈兴才之所以反对打造年画基地,是担心年画作坊集中在一起会影响他家产品的销售。于是,姜超开始设想给陈兴才“洗脑”。姜超第一次登门拜访,陈兴才态度冷淡,一言不发,自顾自地画他的年画,仿佛姜超不存在,但姜超既不气馁也不恼火,而是坐在画室里静静地看陈兴才作画,同时找机会和他的孙子陈强交流,向他灌输产业集聚发展的理念。第二天,姜超又上门了,还是静静地看陈兴才作画,找机会和陈强交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兴才被姜超的赤诚打动了,他缓和了态度,开始和姜超交流年画产业基地的规划,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具体设计提供建议。

  2010年,一个集村民聚居点、年画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特色区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式建成。不久之后,这里被绵竹市正式命名为“年画村”。

  目前的年画村,已经成为四川省首屈一指的“农文旅”有机融合的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8万元——这一切,超乎姜超的意料,却又似乎在他的预料之中。

  经历了生死,方才明白人生价值所在

  周福勇

  原苏州市对口支援绵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指挥组办公室主任

  现任吴中区区级机关党工委书记

  “每一个在绵竹搞过援建的人,都会被改变。”周福勇说。在绵竹工作的700 多个昼夜中,有两个日子,周福勇永远不会忘记——

  2008年9月23日,那天下午3点多钟,绵竹的天空突然一片漆黑,一场罕见的雷暴降临,“暴雨倾泻而下,平均每两秒就有一个炸雷,震得人耳膜发痛,连大地都在颤抖。”

  如此强烈的雷暴,是苏州所有援建干部都没有经历过的,援建指挥部立即通知所有工作人员返回驻地。雷暴和暴雨持续了十几个小时,山洪和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周福勇说,那天夜里,大家都穿好衣服坐在车上,没有人入睡,心里隐隐感觉到“有可能回不去了”。

  另一个日子是2009 年6 月30日。这天凌晨2点,周福勇被一阵剧烈的摇晃震醒,他意识到发生了地震,立即双手抱头蜷缩在宿舍的一个角落里,“当时,我们住在一幢在汶川大地震中受损的危房里。事后得知,这次地震的震级为5.6级,震中就在绵竹,距离我们的住地不到10公里。”

  地震发生前,援建指挥长沈国芳恰好返回苏州参加市里的“七一”活动。地震发生后,前方的援建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汇报情况,沈国芳在活动现场作报告时流着眼泪说“我的弟兄们刚刚经历一场生死考验……”

  还有一个日子,周福勇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这一天发生的一件事同样令他难忘:一位绵竹老大爷骑着自行车来到援建指挥部,自行车的后座上驮着两个大口袋,老大爷指名要找沈国芳,沈国芳接待了他,问他有什么事,老大爷说“没啥事,我也姓沈,和你是本家。这是我自己家种的柚子,送给你们尝尝。”沈国芳要付钱,老大爷怎么都不肯收,把柚子放下转身就走。

  从这三件事里,周福勇感悟到:能快快乐乐地生活,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做些事,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现在,周福勇仍坚持这样的人生价值观。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