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向南海“深处”出发!

2018年04月27日 11:38:17 | 来源:新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24日6时55分入水,“潜龙三号”不到半小时抵达海底,开始航行作业,到25日9时18分结束航行,9时56分浮出水面,“潜龙三号”带回了数千张拍自水下1400米左右的海底照片,看到了比较丰富的深海生物、斑状菌席和疑似冷泉碳酸盐岩,并探测到近底水体存在甲烷浓度异常。

“潜龙三号”试验性应用首潜归来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正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进行的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连日来进展顺利,在23日执行第四个潜次的过程中发现并带回本次调查的第一个文物标本——一个陶罐。根据记录,这个陶罐是于当天中午12时20分许在水下460多米的海底被发现的。被发现时,陶罐半掩埋在海底泥沙中,罐体完整,罐底外露。陶罐釉面纹饰清晰,为青黄釉小口罐。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第一潜”顺利完成

  20日16时30分许,在经历了8小时30分的水下工作后,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浮出海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顺利完成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的“第一潜”。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第一潜”顺利完成

  借助首次应用于水下考古领域的深海载人技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深度将有望从目前大多集中于40米以浅海域拓展至水下1000米左右的深海区。无论此行能否发现新的水下遗存,对中国考古人而言都是一次重大胜利,意味着我国考古工作开始向深海进发。

  这是中国考古向深海挺进的历史性一步。区别于以往以现成线索为导向的水下考古行动,本次深海考古是我国水下考古历史上少有的“主动出击”。我们没有满足于现有陆地和浅海遗产发掘与保护的成绩,而是让水下考古工作者搭乘“深海勇士号”到南海深处去勇敢探索未知的文化遗产。

新华时评:考古勇向深海行

中国水下考古将首次突破深海“空白区”

  4月1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工作者在三亚搭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启程前往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进行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本次调查计划下潜的深度将突破我国以往水下考古工作的深海“空白区”,个别潜次深度或将超过千米。

中国水下考古将首次突破深海“空白区”

三类潜水器齐聚南海助力我国深海科考

  我国无人无缆潜水器“潜龙三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和加拿大无人有缆潜水器“ROPOS”18日齐聚南海海域,助力我国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进行深海科考。

  业内人士认为,对我国科学和考古工作者来说,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而4月至5月是一年中南海海况相对较好的时段。“潜龙三号”“深海勇士”号和“ROPOS”等3类4500米级潜水器齐聚南海,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将会更好地积累海上应用经验。

三类潜水器齐聚南海助力我国深海科考

揭秘:“深海勇士”号长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深海勇士”号拥有目前世界先进的控制系统,这套控制系统可以扩展到其它载人潜水器中去并可被其它类潜水器所借鉴。可从海底向支持母船高效传输图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深海勇士”号控制系统研制课题负责人祝普强介绍,国外的载人潜水器一般都是实现了模拟信息的传输,或者能实现低带宽的数据传输,而“深海勇士”号实现了高速数字通信,可以实现高效的图像传输,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揭秘:“深海勇士”号长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2018中国深海科考:“深海勇士”将大显身手

  按照计划,今年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将在南海、西南印度洋完成约50个下潜任务,其中包括在南海开展6个考古潜次。国产化及高效应用,使得“深海勇士”号使用成本大幅降低,未来将可比肩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2018中国深海科考:“深海勇士”将大显身手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