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庙会、品村宴、游江苏,这个清明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2018年04月06日 17:45:0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清明风至,满目新绿,追思、乐游、传承,是清明的时代节奏,人们在祭祀追思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活跃生命,在文化传统中凝聚民族精神,在文化大省江苏,清明时节的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再过两天,源于宋代的溱潼会船节将在泰州溱潼古镇拉开帷幕,来自四乡八镇的千条船只和万名会船选手飞篙走桨,弄潮击浪,在十里溱湖展开激烈角逐,演绎历久弥新的民俗画卷。

赴溱潼:赶一场春天里的水上庙会

每年清明前十天左右,溱潼镇上各村都竖起会旗,家家做饼蒸糕,户户邀亲带友,男女老少,无不玩船弄舟,河湖港口,尽是浆声蒿影。民国诗人陈炳昌曾经形象地描写过会船盛况:

《港口竹枝词》

专练会船驾竹蒿 一声锣响滚银涛

各争胜负分前后 不亚金焦训水操

绿杨堤畔霓裳按 青草河边画舫排

每到年年春三月 如云仕女看船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助理武藜蒿介绍说:“明代中后期就是嘉靖年间,江苏沿海一带有倭寇、海盗。为了防海盗,当时的村民就组织起来,用快船相互报信,这就形成了官兵和村民互助的传统。这个传统到了清朝初年,倭寇基本上没有了,被肃清了。这个传统就流了下来,这一天很多侍女、市民、村民到河边看撑蒿子船,成为了很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溱潼镇湖西村喜鹊湖北岸,村民正在为溱潼会船坐着紧张的准备。溱潼镇湖西村一号船船长李兆平告诉记者,他们正在铺船板,“这个船板铺上,水手上船撑船的时候一个是安全,二是平稳。另外我们之前将船翻下,把底下的青苔垃圾刮干净,上个漆,这样比赛的时候速度快。”李兆平说。

临近清明,会船要洗刷干净,船舱铺上稻草,搁上跳板,以保证水手战立平衡。贡船、花船、龙船、荡湖船等则要进行美化,迎接比赛。相比美轮美奂的贡船,蒿子船虽然外观看上去不打眼,但在溱湖会船这个T台上,它可是实力圈粉的"超模"。蒿子船最多可以载30名水手,站在船头的叫头蒿,又叫站浪头,他是全船的组织者,在船首"头蒿"和船尾"扬锣"的指挥下,蒿手们群情激昂,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清代诗人朱余庭就曾用"使船如使马奔放,会看蒿工第一班"来描绘船只扬帆激浪呼啸而来的壮观场面。

团结拼搏、奋发向上、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会船精神,是历经数百年留给溱潼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文化遗产,近年来,溱潼古镇围绕会船文化,做了一系列"旅游+"的尝试,年游客量超过350万人次,传统节日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品村宴:一道道"乡味"溢满乡情

在南京高淳漆桥镇荆塘村的村宴上,忙里忙外的不是大厨,而是村里自发赶来的乡亲们。虽说是义务帮忙,但是大家都各司其职、一丝不苟。

清明祭祖后,村里150多位老人将齐聚在一起,依照年龄大小与辈分高低坐定,聊聊家里的新变化、谈谈村里的新发展。

南京市高淳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魏云龙表示:“老人们在一起经常聊聊,谈谈家族的历史,村庄的历史,家族的故事。把好的家风传扬开来,让孩子们知道,让青年人知道,让所有的村民都知道。”

这场春天里的村宴,当地人称之为“吃老人酒”,从明清时期开始沿袭至今,这一忠孝文化已经融入到百姓血脉中。对老人们来说,村宴不仅意味着大饱口福,更是一种“情到深处味更浓”的乡土文化。

武藜蒿解释说:“利用这样的节日,人们停下来,去怀念一下祖先,去照顾一下、去关怀一下我们现在的老人,这就是中国古人他想构建的一个文明的和谐的有秩序的民间社会的理想。今天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乡村建设也是离不开文化和传统的。”

游江苏:预见最美人间四月天

与此同时,新时代也为传统民俗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和传承方式,人们享受新节俗的魅力,自觉参与,乐在其中。在江苏,由清明节衍生出的各种民俗活动不胜枚举,全省580余家非遗展示馆和传习场所,举办文化知识讲座、清明文化展,组织踏青、放风筝、制作和品尝富有地方特色的清明食物,最大限度保存清明文化记忆,让文化遗产火灾当下,惠及后代。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尹美又 董馨蔚 康睿博 编辑/梁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