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为什么周恩来总理从没回过淮安老家?

2018年03月05日 07:32:2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我们从周恩来留下人生最初脚印的江淮大地起步,去追寻他发出的光与热,去感受他传递的情与暖。
  一颗赤子之心

  在1952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3个剧种参加演出。演出结束后,当周恩来和演员们一一握手时,却听出了淮剧演员筱文艳讲话透着苏北口音。于是,在这场改变中国现代戏剧史,后来被浓墨重彩书写的大会演里,有了一段认老乡的小插曲。淮安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金志庚曾通过筱文艳的描述,记录下了这个老乡见老乡的画面:

  总理说,我们是老乡啊,我是淮安车桥的!车桥每年三月三都有个庙会,小的时候我曾经跟大人到车桥赶过庙会,而且在车桥看过淮戏。周总理作为淮安人,对家乡的感情特别深,淮剧因为是淮安的地方戏,充满了淮安的乡音哪。

  正所谓“淮友情,一家亲,乡音一曲会知音”。周恩来一生为革命辗转千万里,始终乡音不改,就像扎入土壤的根,紧紧联系着自己出生成长,并获得启蒙与滋养的江淮大地;而清淡平和的淮扬菜,则渗透着周恩来思乡的每一种滋味。年逾八旬的周秉德至今都还记得,伯父周恩来在家人齐聚的家宴上,会亲自下厨做家乡菜。

  一段戏,听得到乡音悠悠,一道菜,尝得出乡味浓浓。可遗憾的是,周恩来自12岁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随后投身民族解放与振兴的伟业,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从没有回过故乡。在周秉德看来,伯父周恩来的选择,用心良苦:

  他有这么一个观念,一个不能给当地人,很贫困的县增加负担,增加麻烦。一个呢,他严于律己,就是我没有权力的时候,我不要给他们带来危险,有了权力了,那就要严格对待自己的人,这是我的老家,我不能偏向我的老家呀。

  1957年4月,周恩来在杭州梅家坞小学参观。

  思乡不归乡,是对情感的自制,是对职责的自省,更是对权力的自律;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觉悟》杂志副主编陶炳才从中更深刻地体悟到,将一己怀乡之情,升华为对天下万家、芸芸众生的无边大爱,映照出的既是共产党人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也是伟大人格的自我完善。

  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

  总理这样说过,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热爱自己家乡的;总理对家乡的爱,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表达的。他不仅自己不回淮安,也不让亲属回去,而且他自己一生当中,对亲属提出的任何要求,他没有办过一件事。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一段烽火传奇

  革命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徐州会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贾汪起义,都对后来的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周恩来当时不在现场,但他却是真正的幕后功臣。

  1938年初,日军为连接南北战场,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沿津浦铁路从南北两端夹击战略要地徐州,徐州会战爆发。周恩来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中将副部长,面对严峻的形势,他派张爱萍以八路军代表的名义到徐州会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转达自己的建议。

  周恩来对徐州会战的贡献,不只是提出正确的作战方略,他还帮助军队改善了密码系统。淞沪会战之后,周恩来不断接到消息,国民党军队的电话、电报多次失密,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为此,他亲自编写了《密码守则》。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这是周恩来在南京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新村十七号院内。

  10年后的1948年11月6日,依然以徐州为中心,淮海战役打响。仅仅两天后,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就率部23000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人们没有想到,他们都是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中共特别党员,分别于1939年和1929年入党,入党时都是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接受任务长期潜伏。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理事司云胜:

  有人说,这是周恩来总理安排在国民党部队的一支奇兵。这多少年,从20年代、30年代,一直经营着,一直到淮海战役举行起义,周恩来同志在里面起的作用功不可没,而且鲜为人知。毛泽东非常高兴,说这个起义以后,保证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绝对没有问题。

  不管是战场上的运筹帷幄,还是地下斗争的机警缜密,都彰显了周恩来的文韬武略。他为革命出生入死,在茫茫黑夜中推动中国黎明的进程,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场如愿盛世

  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后主持政府工作长达26年,他心中装着祖国的山水、人民的冷暖,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在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重要领域,都有他的卓越贡献和重大影响。

  周恩来总理出生在苏北淮安,这里曾是淮河的洪水走廊,历史上灾害频繁,在他童年的心灵里就播下了治淮的种子。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江河普遍失修,百废待兴,治理淮河水患迫在眉睫。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治淮工程的宏伟蓝图,在这幅系统蓝图中,淮河是他部署治理的第一条河流。在审批苏北灌溉总渠设计方案时,有人担心花钱太多想放弃,但总理治淮的决心却非常坚定。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原研究室主任秦九凤:

  总理说,苏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出了那么多烈士;解放战争、淮海战役,苏北人民用板车推着粮草跟在我们部队后面,使我们打赢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都是苏北人民支援的。现在革命胜利了,他们有了困难,难道我们不应该支援他们么?

  在总理的支持下,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蜿蜒匍匐在江苏大地上,使淮河有了入海新路。1951年7月20号,根治淮河的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初步解除了水患威胁,并为以后的全面治理与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北灌溉总渠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克服了苏联撤走专家的困难,自行设计建造了南京特大铁路、公路两用长江桥。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周总理对大桥的设计细节提出过很多建议,他希望大桥既要美观实用,又能供观光旅游,他亲自敲定了大桥桥头堡的设计方案。从设计方案到钢材的选用,从建设施工到建成后的宣传,点点滴滴都倾注了周总理的心血。南京长江大桥设计师常荣五回忆:

  当时的兰花灯,每一盏都是北京灯具厂产的,这是大桥的一个亮点;像大桥的雕塑也是集中中央美术院的人来搞的啊;还有人行道上铺的钢砖,都是一公分大小的,从鞍山运过来的。当时就想着在国家财力情况下,尽量把它做得最完美、最好,没有周总理把关很多事情都办不成。

  周总理不仅关心江苏的建设工作,还牵挂着江苏的教育事业。江苏师范大学的前身——徐州师范学院1958年建校时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1962年春,在国务院讨论高校调整方案的一次会议上,有人建议把徐州师院调整掉,周总理又一次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不同意见。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

  总理说,苏北地域辽阔,应该有大学!鉴于当时从扬州往北一直到山东,整个广大的地区没有一所高校,总理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站在江苏发展的需要,站在我们苏北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这个战略性的意见,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同事的采纳,徐州师院就保留下来了。

  经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当年的徐州师范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23个院系、2万多全日制本科生的江苏师范大学,为淮海经济区的多所学校培养了大批教师人才,这是周总理为江苏留下的宝贵财富。

  (江苏新闻广播特别策划《周恩来与江苏》)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