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苏州定下新目标 203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84岁

2018年03月02日 13:55:18 | 来源:引力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人均期望寿命是衡量一个地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明确,到2030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苏州是全国爱卫会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第一个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国城市。健康苏州的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4岁。

  高出全国标准5岁的底气,来自苏州对市民健康状况的科学把握和由此采取的综合策略。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健康是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017年3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明确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重心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到“以健康为中心”。这就意味着,今后,市民不再是有了病“追着服务跑”,而是医疗、预防、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都“围着百姓转”,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

  逻辑起点——

  两个坐标锚定健康苏州新目标

  要提高一个人健康水平,首先做体检,看数据定方案。要提高一个城市人群健康水平,也是一样。

  市疾控中心对市民健康状况进行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苏州市民前五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伤害。

  市民健康急需解决的难点、焦点,就是健康苏州建设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有足够的床位、高水平的医生,是不是就能解决?“目前已明确,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环境、行为、生物等,只有8%和医疗服务有关。要提高苏州市民健康水平,仅仅关注医疗远远不够,一定要形成统筹解决市民健康问题的综合策略。”市卫生计生委主任谭伟良说。

  医改是公认的世界难题。苏州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找出对策?在大数据支撑下,谭伟良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画出了两个逻辑坐标,并由此找到路径。

  第一个坐标是按人群需要的医疗资源配置逻辑坐标,根据这个坐标,瞄准当前苏州市民健康问题,通过医疗资源科学配置,减少因疾病而产生的经济、人力、时间成本。

  第二个坐标是按建设健康城市需要的健康资源配置逻辑坐标,根据这个坐标,找出建设健康苏州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社区、家庭等,通过资源配置补短补缺,实现高质量发展、系统性提升。

  什么是合理配置健康资源?谭伟良说,就是以市民健康为目标,通过资源调配,让市民获得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不仅是延长生命,更要享有高质量的健康生活。   

  突破路径——

  “531”系列计划织就健康保障网

  两个坐标已经明确了方向,关键看行动。2016年3月,关系苏州每个市民健康的健康苏州“531”系列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健康市民、健康城市、健康卫士、健康场所等“531”行动计划先后出台。从救命到治病再到防病,从急病到慢病再到无病,由急到慢,由个体到群体,由当前到未来……这就是解决苏州百姓健康问题的“处方”。

  要活得更长,首先要解决危及生命的棘手问题。数据分析显示,苏州市民生命发生危急情况,主要是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5个方面,为此我市对应建立5个救治中心。由5个救治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解决了“急病要急”的问题。在“时间就是生命”的关键时刻,苏州有快速先进的急救系统、有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市民有安全感。

  抢救争分夺秒,如何让险情尽可能少发生,甚至不发生?这就要解决慢病问题。如果能控制好血糖、血压,使呼吸顺畅,减少骨质流失,那么,由此引起的中风、心脏病、肺部疾病、跌倒骨折等问题就能少发生。健康市民“531”行动倍增计划正是解决了“慢病要准”的问题,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升级为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为市民进行高危因素筛查,进行风险评估和干预,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市民有获得感。

  疾病得到精准治疗,固然是好,但若能有效预防,不生病,无疑是好上加好。为此,我市实施健康城市、健康卫士、健康场所“531”行动计划。现代卫生监管体系保障市民在餐饮、环境、工作等方面的卫生安全,五大领域重点项目的实施使我市在重大传染病防治、心理健康促进、意外伤害干预、出生缺陷防治、危险因素监测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上医治未病,健康城市、健康卫士“531”行动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织密我市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监管网络,减少健康危害因素,实现“无病要防”,提升市民幸福感。

  谭伟良说,卫生健康事业转变重心,实际上是一场卫生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现实成效——

  一连串数据彰显高质量健康底色

  “531”系列行动计划实施不到两年,效果已经显现,但这只是开始。

  “真的是奇迹。”42岁的新苏州人赵长伟对苏州急救水平赞不绝口。今年年初,苏州下了一场大雪,赵长伟扫雪时突发胸痛晕厥,急救车还没到医院,他的信息已通过市胸痛急救信息网络平台送达医生工作站。送到医院后,

  医生立即采取措施,通过介入手术打通封闭血管。“都知道心肌梗死是要命的病,而我现在跟没事的一样。”

  赵长伟所说的奇迹,如今在苏州经常发生。不仅是心肌梗死,中风、伤害、高危妊娠等都得到有效救治。目前,我市已建成市级胸痛中心9家、卒中中心10家、创伤救治中心7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4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0家。卒中、心肌梗死的本质都是血管发生堵塞,从患者入院到血管开通所需时间是衡量救治水平的客观指标。目前苏大附一院卒中中心35分钟之内就可完成,而国际标准是60分钟。苏州8家胸痛中心比国际标准快了10分钟。去年,我市新生儿死亡率比前年下降22%。

  “与其担心,不如行动起来!”57岁的徐月萍,家住永林新村,以前最担心中风,“躺在床上,自己受罪不说,还要拖累一家人。”去年,她到社区进行心脑血管病筛查,医生发现她血脂、血糖都高,属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医生为她调整了药物,开了运动处方,每周至少快走5次,如今徐阿姨的血脂已经调整到正常水平。目前,我市50家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转型升级为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去年完成心脑血管筛查40.7万人次、肿瘤高危筛查1.6万人次。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成为市民健康的“守门人”。

  不仅是急病、慢病得到有效治疗,近两年来,苏州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1.8%、一大批健康场所建成、27项重点公共卫生领域项目化干预工作全面推进……

  苏州要成为健康中国典范城市,需要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卫生单位、市民积极行动起来,党委政府进行健康优先的制度安排、相关部门履行健康促进的职责、卫生单位实施精准健康管理,市民提高自身健康素养。“要实现从‘治病为中心’到‘健康为中心’转变,需要‘主动健康’。”谭伟良说,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共建共享,融入市民生活每一天。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