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两口子在一起, 到哪里都是家”

2018年02月13日 09:45:34 | 来源:新华报业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火车站候车大厅挤满归心似箭的旅客。

  新华报业网讯 2月9日上午8点,南京火车站候车大厅。卸下肩扛手提的一堆行李,55岁的魏明华立刻转身,接过丈夫何志军背上的牛仔包,找座、打水、泡面。丈夫招呼妻子歇一会,魏明华会心一笑。他们家远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黑谭乡农村。因为没有直达四川南江县的列车,他们只能先坐30多个小时列车到广元市,然后转乘两小时大巴,再坐一小时摩托,到家已是两天之后。何志军买的火车票是站票。

  “路再远也要回家过年。”何志军带着妻子出来已有七八年,不仅因为两个人能多挣钱,更重要的是生活中可以相互照应,减少分别的惦念。

方便面和八宝粥是何志军和老伴返乡路上的食物。

  “我们工地50多个工人,有六七个妇女,都干重活,我55岁算是年龄最大的,但干得不比别人慢。”魏明华做的活是绑钢筋。每天一早,她和老伴来到工地,何志军肩扛手搬,把一堆堆钢筋运过来,魏明华就和许多男人一起,捏着细钢丝将钢筋绑扎好,每天做10个小时。“同样力气活,我一天只拿220块钱,比男劳力少30块,心里真不怎么服气。”不过,真正干起活来,魏明华还是“挺有劲”,因为两个儿子等着盖新房成家呢。

  在四川老家,魏明华原本是种地养猪。“那里都是山,我一人一年最多只能养七八头,而且养猪有风险,好时年收入1万多元,年景差时会亏得血本无归。跟老伴出来挣钱,虽然很辛苦,但终究是做一天有一天进账。”魏明华说,在四川,只要孩子长大了,能走出来的妇女,有许多选择跟着丈夫出来打工。

  何志军套着一件与保安服很像的外套。“这是我们南江县水务局赠送给贫困户的衣服。南京这个冬天冷,多亏这身衣服,厚实、暖和,还挺好看。”魏明华说,家里比较贫困,政府时常帮扶,“但我们心里明白,哪能一辈子靠国家?国家有好政策,我们有手有脚,就要自己劳动脱贫。”

  回家路上,魏明华穿了件紫色棉袄,这件衣服花了100多元。“工地上干活穿的衣服,20元的就行。”行李中,是十几桶方便面,还有八宝粥,那是他们两天的食物储备。

  电风扇、塑料桶、被褥卷,摆在徐超和妻子孙雪英面前的,是一堆行李。“不怕拿不动,毕竟我们两个人。”徐超来自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杨庙乡徐店村,现在南京一处学校工地上做瓦工。“他砌墙我拎桶,砖刀砌到哪里,水泥桶就拎到哪里。”夫唱妇随,至今,这对工地夫妻档已亲密合作近20年。

  徐超和妻子孙雪英带着电风扇等行李返乡。

  “瓦工要爬高,他最高爬过33层。我跟着他做,时时提醒,心也不用总悬着。”孙雪英说,她随丈夫全国各地跑,哪里建筑工地有活干,能挣到钱,他们就往哪里跑。丈夫做大工,每天工资240元;自己做小工,每天只有100元,但夫妻俩在一起,累也心甘。

  “不过,我们现在终于熬出头了。孩子成家,老人身体好,去年靠打工,把建楼房欠款全部还清。”孙雪英说自己还年轻,今后还会跟着丈夫一起打工,因为“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家”。

  “带着妻子打工,最大福利是生活有人照顾,有了烟火气。”这是记者在采访男民工时听到最大感受。“工地上食堂,不仅贵,还不好吃,炒青菜4元一份,看不到油。不见一点荤腥哪有力气干?那5元一块的红烧大肉,也不大。”何志军用手比划给记者看。现在好,老伴早上用电饭锅烧饭,把菜准备好,中午放工一小时,他休息,魏明华就把菜烧好了。

  罗俊英是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大南峪镇农民,丈夫承包了南京一处高架桥的分项目,48岁的她跟着丈夫来到工地,一同来的还有50多个老乡。每天凌晨4点,罗俊英起床买菜。记者看到罗俊英的手,满是冻疮。“每天至少要准备一个像样的肉菜,或者杂烩,再加一个汤。工人干活累,伙食不能差。”

来自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农民工张礼荣开心地踏上归程。

  “洗衣服是男人最大难题,夏天还好,冬天太冷,干活的衣服那么脏,我们根本没老婆洗得干净。”罗俊英的老乡张礼荣抬起袖管,让记者看看上面的污渍。

  看着丈夫离开火车站返回工地,罗俊英叮嘱他拿到钱早点回家。“公司要到腊月二十八才发钱,我和工人们先回去,他在这里等,拿到工资还要分给大家过年呢。”罗俊英说。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