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朋友圈屏蔽父母不能简单归咎于代沟
梁江涛
近日,腾讯发布《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父母为啥成了圈外人?重庆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的重庆轨道族得知,他们有的担心父母催婚,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失落,儿女开心就好。
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更新朋友圈很频繁,有的一天要更新好几条,晒的都是日常生活点滴,如工作趣闻、身体状况、瘦身心得、呼朋唤友、聚餐游玩、心灵鸡汤、生活感悟、发泄情绪、寻常琐事,还有就是转来转去的分享尤物。
同样,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发朋友圈,根本就没有打算让父母分享,除了一对一发到父母私聊空间或家庭群里的东西外,几乎是将父母当外人的,主要分享对象是那些同龄的好友们。
而父母们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凡是子女的东西,就像他们当年的书包、衣服和鞋袜一样,都是父母必须过问的,甚至是大包大揽的。既然是出现在父母眼皮底下的信息,就不能让它轻易溜走了,于是问这问那,传来传去,就带来了许多本不该有的烦恼,最终子女轻轻一点,将父母隔离于朋友圈之外,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当然,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的点滴都会牵动父母的心,谁让你是他们生养的呢?一位年轻的女孩在外地打工,感冒发高烧晒到了朋友圈,父母看到后直接买了飞机票,赶到孩子身边。孩子高烧已退,感到父母大惊小怪,从此将父母给屏蔽掉了。那么,是否只报喜不报忧就不会惊动父母大人了呢?也未必。一位年轻人在单位组织的足球赛拿了优胜奖,在朋友圈里发个很夸张的晒图信息,结果父母看了乐不可支,喜大普奔,逢人便说,儿子出息大了,代表中国队踢翻了好几个外国足球队!结果闹出了笑话。
父母被屏蔽,心理学专家给出的判断是代沟造成的,屏蔽虽然简单方便,实际上却关上了一扇与父母沟通之门。为此建议,父母与子女间还是要在平时多多用心地沟通和交流。其实,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代沟”,而是由多种原因,包括深层次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因素造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父母们对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社交方式,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还处于“幼儿期”。
包括微信朋友圈在内的网络社交圈,交往的特点是关注与分享。一般而言,关注与分享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好友,其中亲情好友与其他群体的好友享有同等的权利,没有什么特别的权限。如果父母的网络社交方式成熟了,社交行为“长大”了,应该在朋友圈里将孩子定位于普通的好友,只是从情感上给他们打上一个特定的标签而已。子女们不要总是说,我的世界你不懂。父母们也应该学会懂得子女在朋友圈里的喜怒哀乐。
在了解和熟悉他们的表达方式后,不管他们发泄怎样的小情绪,受到怎样的小挫折,得到怎样的小惊喜,父母们都会管理好自己的心境,淡然处之。做父母应该想到,如果孩子们确实遇到事了,他们自然会通过私聊或电话的方式与父母交流,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那些发在朋友圈里花花绿绿的信息与图片,不要太当真,说白了,就是一个字“玩”。
话又说回来,父母被设为圈外人,未必不是件好事。年轻人的事看不懂,不必事事都得整个明明白白。做父母的眼不见耳不听心不烦,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自由空间。网络时代,这个圈那个圈,圈儿太多也太乱,圈得你心烦意乱。儿女还是你的儿女,父母还是你的父母,亲情不变,管它在圈内还是圈外呢!
我要说两句